毛线钩织是马玉芹平淡乡村生活中的一抹亮色。2020年,她开始通过网络平台自学毛线编织手艺,直到今年,她技艺才开始在王坪村崭露头角。马玉芹拿出最近钩织的陆军玩偶与我们分享,这便是她对未来的畅想——将钩织与红色文化相结合。
热爱,织就生活中的色彩缤纷
7月15日,早上九点,马玉芹赶到村委会,为内江师范学院“传承红色基因 追逐青春梦想”社会实践队指导毛线钩织的学习活动。她挎着红白相间的针织单肩包,热情地和队员们打招呼,走近才发现她的包上还挂着淡蓝色的金鱼针织玩偶。开门时,她转动钥匙的右手食指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那是一枚硬币大小的棕色玫瑰花戒指,听马玉芹描述,这枚戒指是用蕾丝线钩织而成的,蕾丝线织物比起普通织物更为精细,因此每一次钩织她都需要戴上眼镜。
进入室内,玫瑰花、康乃馨、梅花、铃兰等大型鲜花织物一一陈列,钥匙挂件、小人玩偶、发夹头饰等小物件数不胜数,造型精密细致,形象栩栩如生,队员们一个个瞠目结舌,或惊呼,或赞美,或震撼,无不感叹于其技艺之高超,其中一位阿姨淡定地告诉队员们,这还不及马玉芹所有作品的三分之一。
“我就是比较喜欢娱乐生活。”马玉芹说。
在爱上毛线钩织之前,她与抖音手势舞还有一段缘分。以前,在工地干完一天的活儿后,马玉芹不顾筋疲力尽,也要学习一段手势舞,在那段时间,手势舞无限丰富着她枯燥无味的生活,她在月亮与六便士之间奔忙。而爱上钩织后,钩织便成为了她心底那轮慰藉生活的“月亮”。
“喜欢上钩织后,我也在拍手势舞视频,后来我就觉得太浪费时间了,就没有再拍,我有时间还不如织两朵小花。”于是从那时,马玉芹开始在网络平台上自学毛线钩织,三年来,在不断的学习与摸索中,她的手艺渐入佳境,才有了我们今日所看的景象。
在马玉芹的指导下,成员们开始操作实践。
“首先,环形起针……”同学们大都第一次接触毛线钩织,连拿线都有些困难,看着同学们手忙脚乱的情形,马玉芹不禁回忆起自己初学钩织时的那段时光。
一针一线,花样变幻多端,一开始,马玉芹连钩针都拿不稳,短针、长针、起立针……等多种钩针名词更是复杂绕口,没有人为她悉心指导,她只有从网络上寻找教程,看不懂,倒放,再看不懂,就放慢倍速。从简单的小花朵到复杂繁琐的花篮、花盆,马玉芹付出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她的作品已经装满了几个大筲箕,但其实毛线钩织并不是她的主业,她没有从其中获取过任何经济利益。
作为王坪村的一名普通村民,王坪村红色旅游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许多工作机会,马玉芹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天早上九点之前,她会和大伙儿一起前往红军烈士陵园进行清扫,有时候遇上镇上盖房子,马玉芹也会去工地打工补贴家用,除了工作外,她还需要照顾家里的内外事务,而余下的才是她留给热爱的时间。但是在从前,马玉芹却连余下的这点时间都没有。
现实,激励奋斗下的脚踏实地
也许留在村庄是现实给予马玉芹的无奈之举,但相比从前,现在的生活已经让她足够满足。
马玉芹的个人现状是王坪村大多数妇女的真实写照。家中上有老下有小,夫妻二人若都外出打工,家里一出事就无法及时应对。一开始马玉芹出去打工,留丈夫在家里照看,但家里少了女人,一切家务活都显得不够细致。后来换作马玉芹留在老家,丈夫外出打工,可是家里少了男人,一些重活力气活都使不上劲,家里老人生病马玉芹也无法及时处理。于是两人商量着一同回到老家生活,但这就意味着收入的减少。
农村里没有固定的工作岗位,马玉芹和丈夫只能通过四处打零工赚取家庭开支。因长期在外忙碌,夫妻俩对孩子们也疏于管教,直至现在马玉芹仍然感到愧疚,但值得庆幸的是,一对儿女都健康地长大成人,现在都有了稳定的工作岗位。
后来,受到政府重视,王坪村红军烈士陵园不断修缮,千秋大道修建完毕,红色旅游产业逐日向上发展,她的丈夫在旅游管理局谋了一个保安的职位。如今,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逐渐减轻,马玉芹终于卸下了一半重担,还有一半就是家中老人,和村里的大多数妇女一样,她还是不能走出去,但她却找到了不一样的生活乐趣——毛线钩织。
“如果我不是在农村,而是在城里,我就可以到处去摆摊卖我的针织品。”马玉芹的眼神中充满着期待与神往,但现实总让人落于无奈。
虽然王坪村是5A级旅游景区,但其红色旅游发展体系还不够完善,前往王坪村的游客大都是来烈士陵园吊唁先烈,很少有人会走进王坪村内部,即使有人到处闲逛,最后也是空手而归。因为村庄青壮年人口流失,很多新修建的房屋都是空的,在村庄内游走,隔很远才听得到一声鸡鸣狗吠。因此无论是马玉芹的手工作品,还是当地的农家乐与民宿,至今仍未形成有完整体系的市场规模。
之前,马玉芹从未想过将自己的针织品推出去,除了女儿同事的几个订单,马玉芹的作品大都用在送礼上,她慷慨大方,几乎没收一分钱,她说道:“我也不是所有时间都在钩织,这只是我的一个个人爱好,但现在我有了更新的想法。”
今年,一场属于马玉芹的乡村T台秀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村党委书记无意间看到马玉芹的针织作品,喜出望外,赞叹道:“原来你还有这个技能啊!”赞叹之余,书记告诉马玉芹,让她在七一之前认真准备一下。
“当时我也不知道具体让我准备什么,临近时间了我才发现,原来是T台秀!”马玉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6月30日,一场以“百姓大舞台·幸福王坪村”为主题的“七一”文艺演出暨“五星三美”表彰大会在王坪村村委会前的大坝举办,有才艺的村民们齐齐上阵,会唱歌的、会跳舞的、演小品的,为纪念“七一”建党献上一场精妙绝伦的视听盛宴。
汇演最引人注目的当属这场另类的T台秀。当村内妇女手捧着“盆栽”陆续走上舞台的时候,观众眉头一蹙,定睛一看才发现,这一朵朵玫瑰、康乃馨,一株株枇杷树、橘子树,全部由毛线钩织而成,甚至从枝桠到花盆底座、从花上的鸟儿到树下的小狗都是一针一线钩织而成的,如果不近看,这些形态不一、品种不同的植株与实物并无不同。观众席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这场艺术盛宴的操刀者马玉芹在欢呼与喝彩声中,带着她的针织花篮走上T台,花儿与人儿在灯光中交相辉映,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这么多人的喜欢。
“没想到我这个爱好受到这么多姐妹和朋友们的喜欢。”马玉芹感慨道。在这次T台秀后,更多人开始关注马玉芹的毛线钩织手艺,她陆续送出去了一些针织作品,但舞台带来的热烈反响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石沉大海,马玉芹不甘安于现状。
交融,传承历史里的红色基因
马玉芹的美名在村内传播开来,没过多久,就有两位姐妹主动找到她,想要跟她一起学习钩织艺术,这两位姐妹分别是姜安凤和陈琼英。这两位和她的人生经历相似,前半生都是在家中照顾老人和孩子,有时做些零工补贴家用,现在孩子长大成人了,才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
看到她们,马玉芹茅塞顿开,在王坪村,和她们有些相同处境的妇女几乎每家每户都有,她心想:如果我一个人织,形成不了规模,可是如果我发动村内其他姐妹一起来做,那在生产上就不用担心供不应求了。于是马玉芹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在7月12日开始了她人生中的第一次授课,而学生是她平日里谈天说地的好姐妹。
姜安凤和陈琼英拿出自己刚刚钩织的玫瑰花展示给实践队的成员们看,其一针一线之间排列紧密,引拔针整整齐齐一条直线,其精致程度根本不像初学者,成员们猜测,这两位阿姨在学习之前应该就会织毛衣之类的。
“那没有,她们跟你们一样,一开始连针都不会拿,辫子针、引拔针那些都听不懂。”马玉芹改变了同学们的猜想,并夸赞姐妹们说,“她们真的很棒,初学能钩成这样已经很不错了。”她拿着两位徒弟的作品向同学们笑道。
除了想要扩大产业规模外,马玉芹还在想着将自己的毛线钩织手艺与当地的红色文化相结合,找到一条属于自己也属于家乡的新出路。说到这里,马玉芹拿出了最近钩织的陆军玩偶,玩偶身着橄榄绿军装,外套和军帽还可以脱下来,尺寸和玩偶身材恰好适配,不差分毫,玩偶整身长约20厘米,最宽处约6厘米,其军人形象突破常规,庄重肃穆中又不乏俏皮可爱。这是马玉芹第一个关于红色文化的针织品,同学们纷纷前来观看,拿着玩偶互相分享,爱不释手,随后马玉芹又拿出一个半成品,这是一顶蓝色的帽子和裤脚,听她描述,这个成品将会是一个海军形象。
“万丈高楼平地起,先从陆军做起。”马玉芹解释着自己的用意,这也象征着她向新出路迈出的第一步。马玉芹想象着以后的路途:要想扩大红色文化针织纪念品生产规模,先做好村内旅游景区的线下纪念品店,打好创业的基础,随后再开通线上销售渠道,在村政府的帮扶下,做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宣传的同时,走好红色文创产品乡村振兴道路,固本思源,守正创新。
“我有信心也有决心能够走好这条路,靠我自己的双手。”马玉芹拿着陆军玩偶,坚定地说道,满目皆是对未来的期待。
在王坪村川陕苏区纪念馆内,存放着革命年代妇女独立营曾使用过的针线篮,她们在红军战线后方钩织出一面温情而坚强的后盾,这些针线承载着历史的重量跨越时空与马玉芹相遇,赋予她超越针织物件以外的力量。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曾在《历史的回顾》里记录道:为巩固后方,还组建了妇女独立营,后发展为妇女独立团。这是红军的第一支妇女武装,在川陕时期,长征途中以及西路军的艰苦岁月里,顽强奋斗,英勇不屈,在中国妇女运动史上,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
现在,以马玉芹为代表的新时代妇女,一如先辈们坚定地扛起钢枪一般,坚定地拿起手中的钩针,将梦想与热爱、情思与慧心、感恩与记忆织入一针一线,从个人走向集体,从现实溯源历史,从当下畅想未来,她们还有一段长远的路要走……
图为马玉芹 姜安凤 陈琼英 李缘梦 摄
图为马玉芹悉心指导实践队成员 李缘梦摄
图为马玉芹与实践队成员的合影 李缘梦摄
图为实践队成员认真学习毛线钩织手艺 梁润同 摄
图为毛线钩织手艺人马玉芹 李缘梦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829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