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佳)七月盛夏,透蓝天空挂着火球般的太阳,热的让人无处躲闪,蝉在树上鸣叫,田野里庄稼耷拉着脑袋,一阵阵热风卷起滚滚炊烟,吹拂进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据悉,为引导广大青年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在指导老师薛天桥博士的带领下,于7月8日上午,迎着夏日骄阳,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青春活力,在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通过文物对话、直播助农、探寻古迹三种方式开展调研,旨在助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探寻人文古迹,感悟历史之美
为进一步了解李渡口村发展历史与人文古迹,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拍摄组在指导老师薛天桥博士的带领下赴郏县李渡口村村史馆、古城墙、曲艺家协会旧址、著名人物老宅等进行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当地人文古迹,欣赏古建筑,感受古村落的变迁。徜徉在村寨里,入目便是古墙、古楼、古树,抬头便是精致的石雕、木雕、砖雕。之后志愿们对李渡口村文化进行细致研究,李渡口村还曾经是古人先贤传道讲学之地,清朝时的李荣光,民国时的李永宽、王久成等曾在这里办学讲学,他们以“百善孝为先”为祖训,传授孔孟之道,使李渡口人才辈出——明朝末年有武举人李和三,清朝有武秀才李泽道、李记、李启龙等,文秀才有李泽芝、李已儒、李文秀、李义仁等。志愿者们对此次调研进行讨论和总结,旨在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感悟人文古迹,进一步探寻传统文化,尽青年之力,传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历史古迹,感受历史文化。 (周裕景摄)
以物为媒,对话历史
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文物对话组第一站来到李泽之故居。文物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每一段文物都是历史的缩影。志愿者们在文秀才李泽之故居旁久久驻足,每一处设计都充满了前人的智慧。山墙上的“悬鱼”石灰雕塑图案深深吸引着志愿者们的注意力,寿桃、麒麟、莲花、蝙蝠、和平鸽等相互映衬、雕琢精美。李泽之故居山墙上的雕饰之精美,被誉为“河南第一花”,“河南第一花”的外轮廓是寿桃,寓意长寿;右半部分上凤下鹿,寓意为官要清正廉洁;左半部分上为“麒麟”,下方是只“猴子”,中间是一盆莲花,寓意麒麟送子封侯;中间是一个丈尺形的如意,丈尺的上方是个蝙蝠,寓意幸福;两侧是两只“和平鸽”,寓意着家和万事兴;在丈尺的靠上部分是两片祥云,寓意吉祥如意,中间的寿字寓意长寿,靠下部分是个心,丈尺用来量心,找出心脏的中轴线。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人说话办事,心要放到中间,就是常说的凭良心说话办事,由此“量心”变成了“良心”。文物对话组透过文物,与历史对话。平顶山学院志愿者先后来到了蓝河、李渡口村史馆和城墙。通过文物,可以看到村史馆建设前后的变化、看到蓝河渡口曾经的破败与辉煌、看到李渡口村的沧桑蝶变。曾几何时,这里荒芜破败,李渡口村努力数十年之久,引进专业团队、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修缮古建筑,村子美了,河道通了。此次活动,通过与文物对话,感受历史魅力,厚植文化自信,向时代昭示着青年不负韶华、踔厉奋发的决心和勇气。
图为志愿者来到李泽之故居进行实践调研。 (王凡摄)
善用科技,助农帮扶
平顶山学院”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为助力乡村振兴、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紧跟电商发展新趋势,进一步优化活动过程,提高活动效果,直播培训组就直播培训的前期准备和后期内容作调研,分别从目前形势分析、注册小店流程培训、技术分享、直播技术细分、通用直播话术、数据分析及复盘六个方面作具体讲解。7月8日早上8点,平顶山学院乡村振兴促进团直播培训小组首先了解郏县冢头镇李渡口村的基本情况,走进李渡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朴大气的木质迎宾坊、巍峨壮观的红石古寨门,村子保存下来的明清古建筑,在档次和规格方面,可以说是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每个宅院、每处建筑,都渗透着传统文化、饮食文化和建筑文化。直播培训组致力于将传统村落保护、生态旅游开发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有机结合,构建“旅游+”新业态模式,为此,培训小组制作了第一次直播课程的PPT和教案,以顺利推进后续的培训工作。
图为志愿者开展直播培训线上录课。 (张新雨摄)
乡村振兴走基层,青春聚力正当时。经过一天的实践调研,”遇见村寨,数字反哺“乡村振兴促进团深入了解李渡口村当地的人文景观、实际情况,为后续工作研究开展作了强有力的支撑,彰显着新时代青年贡献青春之力,助推社会发展的青春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91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