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喧嚣的现代生活,让很多古老又美好的事物渐渐的流失。野水平溪桥,波翻蓼花乱。斫竹编青篮,门前开蟹簖。王叔承《雨后杂兴三首》这首小诗,里面提到了一种中国传统手艺——竹编。中国竹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富含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结晶,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髓,承载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更连接着华夏儿女的浓浓情感。
曾几何时,竹编制品还融合在老一辈人的生活中,每每常见,家家使用,出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角落,奶奶带去市场的竹篮,使用的针线盒,日光下晒谷物的竹匾,闲坐的小竹椅……而今,它们的踪影已然难以寻觅,现代人也对它非常陌生了。2023年7月4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探忆·裕农”小队来到了竹山县访问竹篾匠人肖友华老先生。
竹编匠人
今年70岁的肖友华是湖北省竹山县柳林乡人,17岁学习竹编,凡是农村生活需要的产品他都能编出来。他说,编织的工艺品,每个部位与竹节的长短有关,或长或短,都有不同的用处和用法,因此要平衡选择。厚实的竹片,在他手中经过削薄、打磨,变成粗细、软硬不同的各式竹篾,最细的竹篾不到2毫米。肖友华说,一件成品工期需要将近15天时间,光削竹篾就耗费不少功夫。
竹编的制作过程
《考工记》提出“天有时,地有名,工有巧,才有美,和此四者然后才可为良。”制作工艺、制作水平最终决定了一件竹编作品是否材美工巧。传统竹编虽然算不上鬼斧神工,但是却更能体现中国传统造物观念“天人合一”所强调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肖友华告诉队员们:编制竹篾主要有三个步骤。
材料处理
就是把竹子一把把(每把200根)立在院中暴晒,晒干后进行淋雨,再暴晒,然后存放起来。用时,取一把先刮去竹节、竹毛,再一分为二剖开,然后在河里或磨渠中浸泡,泡上两天两夜,待竹子变软后捞出来,这时竹子的柔韧性得到大大提高,适宜于加工,然后用蔑刀剖成匀称的细条,再刮光,就可用于编织。其次,进行编织。先将两根粗细均匀、长短相当的木棍曲弯,棍子中部交叉叠放,通过用铁丝扎成的方圈,把四个棍头摆放到圈的四角,做成背篼棍(也称背篼角)。然后从下往上编。
编织
要先用筋子(较宽的竹条)盘底子,再用篾子(细竹条)编。编到两寸处分头颈、五寸处分二颈、一尺处分三颈。然后锁边,小背篼一尺五寸高锁边,中背篼一尺六寸、大背篼二尺高锁边。边子锁住了就开始楦棍,就是把背篼口楦圆、楦正,使背篼形状美观。再进行缠边,把嫩竹一分为二剖开,把口沿缠上三圈,实质是对锁的边进行细化加固处理,使背篼口拿在手里舒适,不扎人,又牢固耐用,至此背篼就算编成。锁边、楦棍、缠边都是收口工序,也是显示编背篼技术水平的关键所在。
收尾
也就是在背篼前面拴系带处做两根背签,在背篼后面做四根护签,使背篼更加结实、耐用。民间有歌谣,专说编背篼:“小时家里手头窘,操起篾刀向竹蓬。嘭嘭几下竹随破,纤手剥篾似翻书。细篾经纬随即织,篼底好起口收。”
传承竹编的意义
中国传统竹编是中国民间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竹编制品与中国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不少魅力,也深刻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造物观内涵。同时竹编制品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既是生活用品,又是工艺品,也是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艺术品。在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竹编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逐渐减少。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保护并传承传统竹编工艺,使其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使竹编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展示了源远流长的独特生产生活风俗,彰显着特色鲜明的民族文脉。竹编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定能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让中国人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永远记得“回家之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9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