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也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越来越重视非遗文化,不断利用创新以及科技来传承和发扬非遗文化。今年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学生共同组建了第二期“非遗+”社会实践调研队,延续去年团队调研精神,此次我们团队前往了安徽省黄山市。
我们团队于7月3日上午从武汉出发,到达黄山北高铁站已是下午,印象最深的便是出高铁站的时候,远处的青山映入眼帘,青山上还飘着几朵白云,颇有意蕴。随后团队一行30人便乘坐大巴前往调研歇脚处,到达客栈,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客栈周围群山环绕,青山白云,宛如大自然的一幅画卷。身处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而祥和的世界。青山蜿蜒起伏,峰峦叠嶂,似乎是大地与天空的连接点。山体郁郁葱葱,覆盖着茂密的绿意,每一片叶子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在歌颂着生命的力量。山顶被云雾笼罩,若隐若现,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远远望去,不同层次的山峦交错出壮美的景象,犹如一幅绵延无尽的山水画。此刻,路途上的疲惫感全无,只有一种舒心与放松。看着周围青瓦白墙的古式建筑,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次日,“非遗+”实践队前往碧山村去学习和体验非遗手工的制作。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安徽就占了三样宝,此次来碧山村,我才知道,原来墨的制作是如此复杂,是如此花费时间和精力的一件工作,前前后后一共十一道工序,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步骤是锤打徽墨,传承人需要拿着二三十斤的铁锤,对徽墨不断捶打,需要捶打十万下,传承人要在作坊里忍受高温,耐住寂寞,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捶打,而且每个传承人一生只能在一个岗位上,不能更换岗位。徽墨如此贵重,历史如此悠久,有一点重要原因,制作徽墨时会添加很多中药,也为了方便保存,不被虫类啃食,这也是徽墨价格昂贵的原因,所以说一两徽墨一两金。随后,我们体验了制作徽墨的最后一步,给徽墨描金。
图为队员正在为徽墨描金“金不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蕾 摄
徽墨描金看着简单,实则操作起来有一定难度,手不能抖,否则会导致描金字样不清晰,正反面需要用不同类型的染料进行描绘,只有亲身体验描金工艺后,才懂得制作徽墨的不容易,才懂得我国徽墨文化的伟大和非遗传承人的艰辛!
下午,团队成员亲手制作了安徽特有的非遗项目:瓦绘。作为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非遗项目,瓦绘既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我们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瓦片上印着神兽的图案,寓意着保佑平安,守护一方,在瓦绘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完成了自己的瓦绘作品,一个小小的瓦绘,花费了将近三个小时,足以证明瓦绘工匠的不容易,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在古代制作出这么多绚丽多彩,样式迥异的瓦片的。
图为队员们正在绘制瓦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朱保继 摄
图为队员们制作的瓦绘作品。中国青年网 梁瑶瑶 摄
在非遗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我亲身体验到了一个个细小而精巧的动作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技艺。无论是徽墨还是瓦绘,每一种非遗手工都需要工匠们细心的操作和丰富的经验积累。一锤一刀间的巧思和耐心,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机器生产相比,非遗手工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人文关怀。每一件作品都是匠心独运的结晶,融入了工匠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尊重。在手工制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沉浸其中,心旷神怡。当手中的工具与材料完美地交汇,一个个精美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时,我仿佛穿越到了过去的岁月,与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言喻的共鸣。
更重要的是,通过非遗手工的体验,我意识到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些手工技艺代代相传,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它们是我们身份认同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与祖先的纽带。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传承和创新,我们才能让这些珍贵的非遗手工得以延续下。(通讯员 朱保继)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83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