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部作品都是人格的再现。不断变幻的艺术形态,源于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一次人生的选择,穿越几十年的重量;一个又一个成果,那是岁月给予的成长贺礼。为了寻觅古建筑地点的历史底蕴,非遗手工中的传统文化,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学生会“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乘风小队成员于2023年7月9日到访上海市高桥古镇,穿越时光隧道,感受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穿过历史的古巷,小队成员首先来到高桥绒绣馆,了解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上海绒绣。绒绣又叫“绒线绣”或“毛绒绣花”,是用彩色羊毛绒线在特制网眼麻布上进行刺绣的一种手工技艺。它起源于西欧,19世纪末传入中国,20世纪初传入上海。 上海绒绣引进之初的产品与欧洲一样,多用作手提包、拖鞋、靠垫等日用品的装饰面料,纹样以花卉图案为主,配色亦比较简单。上海绒绣使用的针法主要有呈斜点状的打点绣、十字针、扒针、掺针、拉毛以及乱针等,可视画面物象表现的需要灵活配置选用进行再创造,有着工艺精细、针法多变、厚实缜密、层次清晰、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特点。 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绒绣作品,小队成员亲眼目睹了上海绒绣的独特魅力。保持专注摆脱杂念,不与时间争峰,不与繁华争辉,在自律中涵养清正,方能历练出内心的从容一针一线的修炼,终成繁花流动的盛宴。细腻的手工艺术、精湛的刺绣技艺,让他们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通过与馆内工作人员的交谈,小队成员了解到这门技艺的传承之艰辛,也对古镇文化的传统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队成员参观上海绒绣作品《梦想之城》张花彤供图
接着,小队成员来到了三峡石图艺术馆。这里的石头会说话,它们天然自带石图,这里是上海首个石图艺术馆,看完这999颗石头,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天人合一的融洽。展厅内的石头捡拾于长江支流一大宁河(小三峡)河谷一带,天然的卵石上面,各种不同的图文,令人遐想。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还为这些三峡石图办法了藏品证书,可见这些石头有多珍贵,藏品级别有多高了。整个展厅的展品分六个篇章,按照人物、动物、文字、景物、静物、精品来摆设。
小队成员参观三峡石图艺术馆展品 张花彤供图
然后,小队成员进行参观高桥人家陈列馆,叶辛高桥书房,钱慧安纪念馆等。这些馆展示了高桥古镇历史和民俗文化,小队成员了解到了钱慧安先生的事迹和他对乡村教育的贡献,在凌氏民宅中,民国时期一个四世同堂大户人家的居住和生活情景浮现在眼前。在整个参观学习过程中,小队成员注意到街上游人很少,高桥古镇为当地人所熟知,可以说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这里有着上海开埠以来最早的城市烙印,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旧宅,如钟氏民宅、杜月笙家祠、钱慧安纪念馆、三峡石图艺术馆、高桥绒绣馆、凌氏民宅、黄氏民宅、敬业堂、仰贤堂和印家花园……犹如“清明上河图”的情形。
小队成员了解钱慧安先生生平张花彤供图
通过“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小队成员深入学习上海高桥古镇的传统文化,感悟千年古镇所沉淀的历史韵味和现代新风,也领悟其文化振兴之路。高桥人民秉承历史,凭借“三刀一针”创造了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留下了众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带着过往的辉煌,穿梭于旧城地标之间,古镇陈厚文化在新建设者手中传承,古老的海派小镇已蜕变为文化古镇。无数个时间,传统文化在岁月深处回晖,润穿风好,与当代对视。传统是根脉,文化为骨血,涌进民族的心射,向人们讲述记忆,唤起共鸣。在信息更迭频繁的当下,传统文化的灼灼光华似乎逐渐为光阴所掩盖,只待你我拂去尘沙,赋予其新的光彩。传统文化流传悠远,因其内部蕴含的不朽精神,它深刻于民族的基因中,代代相传。那些铸成民族品格的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融入现代生活,或许有时不被注意,却依旧于无形中指引着我们的言行。这内敛深蕴的传统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在聒噪的文化争鸣中,面临淡出民族视野的困境。要守护文化之根系,必须在当下的语境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之得到认同、传承和发展。
作者:张花彤
学院:冶金与材料工程学院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89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