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7月11号电(通讯员 洪骏煌)2023年7月11日,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赴宁德市周宁县乡村振兴实践队追寻总书记的足迹,深入宁德市周宁县鲤鱼溪,了解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理论如何在当地落地生效。
图为三下乡队伍合影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1988年到199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担任地委书记工作生活2年,在宁德提出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伟大理念。总书记在宁德期间走访过周宁的不少地点,其中就包括鲤鱼溪,“鲤鱼溪有文化、有传统,可以发展旅游产业。”便是总书记留下的寄语,这也成为后来鲤鱼溪发展旅游业,实现乡村振兴的指导思想。
实践队来到鲤鱼溪后,与鲤鱼溪的文化产业负责任人取得联系,他带领实践队一同前往鲤鱼溪。在向导的介绍下,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鲤鱼溪的历史文化,以及当地人文与鲤鱼的不解之缘。
图为鲤鱼溪文化向导带领队员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鲤鱼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闽东北地区的部分村民逃避战乱至此,建立了村落。在一次次战乱、灾荒中,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因而此地得名鲤鱼溪。
成员们在鲤鱼溪广场的石碑上看到鲤鱼溪的历史记载,相传几百年前,沿岸的村落里有两个村很不和睦,经常发生械斗。为此鲤鱼村村民们的祖宗就想到在溪里养鲤鱼,这样就不怕对方在溪水里下毒,因为一但下了毒,鱼就会被毒死,村民们也就知道水不能喝了。渐渐地,整条溪里就有了几千尾、几万尾鲤鱼,就变成了鲤鱼溪。
成员们在鲤鱼溪村落中看到那个著名的鱼冢,相传老人们穿着传统的服装,守护着溪中的鲤鱼,为一条死去的鲤鱼举行庄重的鱼葬,将鱼埋葬在鱼冢中,便演绎出独特的鱼祭习俗。成员们真确感受到了“人鱼同乐”的美好传统。据地方史志记载:“祖辈们立下规矩,在小溪中养鲤鱼,还制定了严禁捕捞和伤害鲤鱼。”百年来,村民们严守族规,代代相传,到今天形成了这样一条美丽的鲤鱼溪。
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周宁期间曾四进浦源,每次都有到访鲤鱼溪,《习近平在宁德》刊载,习近平在任地委书记时到周宁县调研,听了鲤鱼溪的故事后讲:“鲤鱼溪有文化、有传统,可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当地发展。”
时至今日,实践队拜访鲤鱼溪,溪中仍然处处可见畅游的鲤鱼,它们同当地人和谐共生,深刻阐述了“人鱼同乐”的理念。实践队在走访村落的过程中发现,如今的鲤鱼溪,旅游业繁荣发展,当地的村民积极响应脱贫攻坚政策,在家门口实现了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村落里的古建筑经修缮后仍然古色古香,在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屋檐下,村民们自营着当地风俗文化的产业。
图为鲤鱼溪文化向导讲解当地风俗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在村落中,实践队来到浦源村的郑氏宗祠,这个宗祠是始于宋代的郑氏八世祖晋十公所建。大门外两侧有清朝留下的旗杆石4对,宗祠内现有泥塑、木雕神祖牌及名人匾额等,宗祠代表着宗族祖先信仰的优秀文化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历史价值。
继续深入村落,向导还向实践队员们介绍了当地的根雕艺术文化。我们有幸见到了宁德市的根艺美术协会副会长肖传圣先生,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一些根雕艺术作品,并介绍了根雕所蕴含的工艺技术、美学价值以及人文内涵。通过他的介绍,实践队员们更加震撼于这古老村落流露出的历史文化,赞叹这以“人鱼同乐”为理念所发展出的风俗文化。
图为队员们与宁德市根雕美术协会副会长交流 通讯员 张华川 摄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深情赞许了鲤鱼溪传承八百年爱鱼、护鱼、敬鱼的文明乡风和“人鱼同乐”的神奇故事。如今的鲤鱼溪,“山清、水秀、鱼美、人和、民富”,其乡村振兴之路,展现了鲤鱼溪人民谨记习总书记教导,用好用活当地的风俗文化与特色民间艺术,以无穷的魅力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实现了人民致富、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并驾齐驱,鲤鱼溪通古融今的旅游业发展堪称乡村振兴的典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73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