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记录自然和人类发展历史,提供科学知识和艺术鉴赏的场所。博物馆,它可以告诉我们,我们从何而来,在历史长河中,又有过怎样的辉煌。透过玻璃窗,仿佛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那些饱含历史余韵的物件中,浸满了我们这个民族坎坷壮丽的发展史。为了解车城十堰的发展史,2023年6月18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忆·裕农”团队前往十堰市博物馆,并“车与十堰”板块展开学习。
偏僻小镇,因车而现
十堰,是一座充满站起,飞速发展的车轮上的内陆城市。她拥有非常鲜见的移民文化特质,她与东风公司共生共荣,谱写了民族汽车工业的辉煌篇章。在这里,成员们了解到:20世纪60年代,在毛泽东主席“要建设第二汽车厂”的宏伟目标下,十堰被国家选中。这个沉寂在千年群山中的小镇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966年,第二汽车制造厂落户十堰,从而开始了中国又一个民族汽车工业基地的建设,十堰这个偏僻而古老的小镇,也因车而建,因车而兴,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汽车城。
艰苦创业 车城共生
通过讲解员的讲解,成员们了解到:十堰以其崇山峻岭、地形复杂、资源丰富,西连秦巴山脉,东接汉江平原的地理优势成为“三线”建设的理想地区。在历史上曾有“南船北马、川陕咽喉、四省通衢”之称。早在1952年中央就提出兴建“二汽”,1953年才开始筹备并选址,期间经历了三上两下、三移其址的艰难抉择,直至1966年才最终确定厂址定在湖北郧县十堰地区,历时14年之久。
励精图治 车城共兴
十堰的城市建设是在二汽专业厂的布局基础上展开的,存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先天不足。1975年4月,十堰市局部调整第一个《十堰市城市建设规划》,明确全市规划人口45万,一区4镇的建设规划调整为一个中心区、四个分区和三个郊区集镇。城市建设与厂区分布有机结合,达到城乡结合、工农结合、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的目标。在参观中,成员们了解到:1975年7月1日二汽第一个基本车型EQ240两吨半越野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第二汽车制造厂实现了三次创业,完成了空间与产能的两个“三级跳”。期间,十堰和二汽历经了行政体制变化,应对了国家经济战略调整、企业机制改革等众多挑战,车城人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改革发展之路,打造了一座新型的汽车城。
政企分开 车城共进
讲解员告诉成员们,1982年4月19日,湖北省委研究决定分别组成中共十堰市委员会和第二汽车制造厂委员会。政企分开后,职责分工明确,领导精力集中,管理系统规范,促进了政企双方的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使二汽迈向集生产、开发、经营为一体的特大型汽车集团行列,国务院批复二汽从1992年9月1日起正式更名为东风汽车公司。同时,原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更名为东风汽车集团。东风汽车公司成为全国汽车行业的一支中坚力量。
和谐发展车城共荣
随着讲解员的进一步讲解,成员们了解到:十堰大力实施“双亿工程”,兴建工业园区,实施万亩山地整理项目,拓宽城市空间,提高区域中心城市的拉动力和辐射力,十堰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且,十堰市还巧打“三张牌”:武当山、汉江水、汽车城,大力发展“一主四大产业”:汽车主导产业、旅游、水电、生物医药、绿色食品四大产业、兴建“五城”:汽车城、旅游城、生态城、水电城,着力打造一座洋溢时代气息的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增强区域经济聚散能力,十堰市一方面启动“三城联创”,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一方面发挥服务业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综合素质的作用,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统筹规划,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创建区域性现代服务中心、物流中心、现代金融业、医疗卫生、科研教育、文体事业齐头并进。
回顾东风的发展历程,目睹今日的回光成就,成员们受益匪浅:“我们倍加怀念为了祖国汽车工业,鞠躬尽瘁,已经离开我们的老一代建设者和领路人,倍加怀念为东风事业付出青春和汗水的一代又一代东风人,衷心感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感谢十堰人民在东风发展历程中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十堰是东风扎根的沃土,是东风文化的摇篮,也是东风不移的精神家园。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市委市政府的英明领导下,东风与十堰水乳交融的感情将继续生根、开花、结果,十堰与东风公司将供求繁荣。”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