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工大学子三下乡:坚定文化自信,传承非遗文化
中国青年网南昌7月10日电(通讯员 武广宏 孙瑜旸 姜佳妤)为传承毛笔文化,带动经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合肥工业大学微电子学院“墨影豫章”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7日赴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文港镇进行实践活动,寻找非遗传承人、了解毛笔制作工艺、采访李豆罗老市长,探索文港毛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记录下行业现状与困境,为毛笔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走进博物馆,追忆毛笔发展之路
文港毛笔制作有160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影响深远,是中国毛笔制作和销售最大的集散地,当今中国“华夏笔都”和闻名遐迩的“中国毛笔之乡”。文港制笔历史悠久,工艺纯熟。
博物馆内陈设精美,具有厚重的历史文物气息。实践队员们首先来到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毛笔为主题的博物馆,整个博物馆分为文化陈列馆、毛笔实物陈列馆、书画艺术陈列馆、图片艺术陈列馆和毛笔工艺制作作坊五个陈列馆。馆内收集了元、明、清、民国及当代的毛笔实物,以及与毛笔生产、销售相关的物品,生动细致的展现了毛笔的制作流程和发展历史,揭示了五千年来毛笔为中国文化、政治、经济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在博物馆的参观过程中,团队成员沉浸式的感受了源远流长的毛笔发展史,依次参观笔墨纸砚的历史渊源,品味到书法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也认识到文港镇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
团队成员参观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恩航摄
访传承名家,领悟毛笔制作之精
为了进一步了解毛笔制作工艺和制笔传承面临的现状,实践队员们又前往文鹤轩笔庄,采访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港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世家徐华荣老师。在后续的进一步交流中,实践队员们对于毛笔制作以及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毛笔制作工艺如此之复杂、制作工序如此之多、制作时间跨度如此之久会不会是限制其传承发展的一个因素呢?”团队成员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向徐华荣老师傅耐心请教,并进一步咨询有关文港毛笔面临的困境。徐老师指出现在制笔传承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青黄不接,这也是每一个传统手工艺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制笔是一个非常漫长且枯燥的过程,想完全制作好笔,至少需要四年才能入门。很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导致制笔产业的传承越发困难。
在采访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为解决上述问题,徐老师积极与高校进行合作。每年,莘莘学子受邀来到文港的文鹤轩笔庄参观,深入了解毛笔文化的内涵和制作技巧。徐老师还充分利用抖音平台,每天晚上进行直播,向观众分享关于制作毛笔的知识和技巧。他的直播节目吸引了大量的关注与互动,在互联网上掀起了学习制笔的热潮。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华荣老师通过文鹤轩笔庄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将毛笔制作技艺传承给更多的年轻人。他的努力和热情使毛笔制作工艺重新焕发出活力,带给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热爱。正是徐华荣老师的传承与推广,毛笔制作工艺得到了深度传承与广泛发展。
徐华荣老师向团队介绍毛笔制作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恩航摄
观制笔工厂,体验毛笔制作之趣
队长带领团队成员前往制笔工厂,近距离接触毛笔制作工艺,深入了解文港制笔工艺。实践团队成员在制笔师傅王华的带领下对毛笔制作过程的多个工序进行参观,目睹了王师傅和其他师傅们不同步骤的制笔过程。团队成员了解到制作工序包括干拔狼毫、狼尾石灰水去脂、齐毛工序和切毛配料供等。实践队员亲身实践,参与到这些制笔工艺中,这些工序十分繁琐复杂,需要经过精细的操作,这些代代相传的制笔技艺一直以其复杂性和精湛性而闻名。
实践团队成员们了解到:文港毛笔制作需要30多种器具、128道工序。首先进行筛选,排除杂质和损坏的毛然后清洗,后将清洗后的毛浸泡在山泉水中,使毛发柔软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将曲毛后的毛发一步一步的筛,进行初剃毛等等。每一步都需要细致的处理和精确操作,才能确保毛笔的质量和性能。制作好的笔头齐刷刷地躺在桌子上,犹如会说话的文物一样,向人们述说着制作这小小笔头所包含的不易。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专业的技术和经验。制笔师傅们在每一个工序中都追求精益求精,秉持着匠人精神,以确保最终制成的毛笔质量上乘。王师傅描述每一小步都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日积月累,过程固然枯燥无味但仍需坚持才能将其传承并发展。
王师傅向团队成员展示齐毫工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邹文健 摄
采访老市长,探寻文港毛笔之变
为探寻文港毛笔之变,团队一行专程来到李豆罗市长的家乡——西湖李家,对老市长进行专程采访,以加深团队对文港毛笔的认识。团队受到了老市长的热情接待。老市长与团队成员深入交流,就文港毛笔文化的传承与宣传进行了探讨。
历史的荣光和现实的困境并存,文港毛笔的传承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无论是传承人的稀缺,资金的不足,还是销售的挑战,文港毛笔文化都曾面临着巨大的阻力。然而,老市长在其担任县委书记期间,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举措,为文港毛笔的复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提出了“利用传统手艺,积极扩散转移,街上集中交易,采购销售男女老少”的方针,为文港毛笔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新的出路。同时,老市长强调了“教、帮、带”三个关键词的重要性,通过技术教导、资金支持和销售引导,助力文港毛笔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然而,新的问题也在传承过程中逐渐浮现,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接棒人问题亟待解决。学习制作毛笔需要耐心与时间,而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许多年轻人对于长时间的学习投入缺乏耐性。因此,寻找合适的继承人成为了当务之急。面对这一挑战,老市长提出了独到的解决方案。他建议在文港镇建立全国第一家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这个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展览场所,更是一个研究院,吸引国内外学者、爱好者前来探索文港毛笔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博物馆将免费开放,为年轻一代提供了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机会,为毛笔文化的复兴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成员与老市长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王恩航摄
文化传承结合传统、现代,既为繁荣与发展的基石,又是对历史传统的尊重和回归。文港制笔凭借从业者对传统技艺的信仰追求在新时代洪流中砥砺前行,传承非遗文化。面对当前传承难题,文港毛笔从业者寻求突破方式,与现代互联网结合,积极为文港毛笔的发展寻找出路,并号召当代青年发扬与传承文港毛笔文化,使得文港毛笔在时代进程中不老长青。团队成员也将继续记录文港毛笔的发展历程,以文字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这段文化传承的旅程,为文港毛笔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7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