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黄冈7月5日电(通讯员 钱锦)为增强文化自信、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于2023年7月1日至7月30日来到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寻访湖北省民间大师级烙画技能传承人胡友恒先生,深入了解宣纸烙画这项非遗文化的精髓和内涵,尽己所能将其传承发扬出去,展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初到黄冈,“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来到黄冈博物馆参观,了解黄冈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城市精神。馆内充满淳朴气息的藏品令“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对黄冈的文化十分感兴趣,同时也坚定了队员们探访宣纸烙画的决心。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参观黄冈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书香气浓,简而不陋,是“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对于胡友恒老师工作室的初印象。浅色的窗帘半拉着,吱呀作响的吊扇慢慢悠悠地转动,偶尔有一阵微风从大开的窗户穿堂而过,教室会因此变得凉快起来。胡友恒老师便是在这样的一间教室里,度过春夏秋冬,度过每一个潜心创作的日子。
“非遗文化需要传承。”胡友恒老师如是坚定地讲道,铿锵有力的话语、神采飞扬的神情让人几乎忘记老师曾患过重病。早几年,胡老师罹患癌症,然而,生活突如其来的一记重锤并没有将其打倒,反而让他站得更稳、更扎实。他没有放弃个人的兴趣,也没有放下肩上的责任,而是自强不息,在磨难中生长,在浑浊的泥土里扎根。胡友恒老师尽力传承烙画工艺,为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个人的力量。
胡友恒老师在指导“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学习宣纸烙画的技巧以及创作方式的过程中十分用心,铜笔需要插电升温,胡老师反复叮嘱队员们注意安全,以免被高温的铜笔烫伤。他亲自为队员们示范握笔姿势,右手为主,左手辅助右手,同时要时刻注意防止触电。创作烙画工序繁多,落笔画出雏形为第一步,烙笔升温后浅浅烙上一遍为第二步,反复烙画是最后一步,在作品完成前都需要不停地反复,由浅入深,十遍百遍。
图为胡友恒老师专心创作烙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古话说:“慢工出细活。”胡友恒老师的作品是对这句话的完美诠释。眼前一只精致细巧的小虾栩栩如生,“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钦佩不已,用铜具作出来的画竟也可以如此逼真细腻,比寻常的画更多几分坚硬和深邃。工作室里陈列着许多胡老师的作品:活泼灵动的小猴子,威风十足的小老虎,独具风情的风景画。队员们轻轻抚上宣纸,与粗糙的纸面相触的那一刻,手指不由得颤动。烙笔留下深深的刻痕,穿越时光,诉说着作画人的心血和愿望。
“我把你们都当做我的孩子看待,看见年轻人传承发扬宣纸烙画,我特别高兴。”胡友恒老师缓缓道,他慈爱地望着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眼神当中充满期盼和欣慰。队员们握着烙笔,作画姿势略显生疏,胡友恒老师细心纠正队员们的握笔方式,一步一步引导队员们走入佳境。他始终是带着笑意的,对于胡友恒老师而言,青年一代有心传承非遗文化是实属难得的事情,志愿服务队队员们的用心和细心他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图为胡友恒老师与“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交流创作烙画的经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创作烙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胡老师常说的话来讲就是:“这是不能一蹴而就的!”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急于求成,更何况是完成这般精细得可以称为工艺品的烙画。“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们打起十足的精神,潜心研究烙画工艺。功夫不负有心人,各个小组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作品。这几天的学习和创作让队员们感触颇深,“做这件事需要非常的耐心和毅力。”“拾遗”志愿服务队的队长黄茂在分享感悟的时候这样讲道。的确如此,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只是花了一段时间,可是胡友恒老师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几十年如一日,反复琢磨其中的内涵和底蕴。
图为“拾遗”志愿服务队队员学习使用烙笔作画。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钱锦 供图
宣纸烙画的内涵绝不仅仅在于宣纸上的痕迹,在时光的长河里,在历史的岁月里,宣纸烙画始终犹如一颗璀璨的珍宝,熠熠生辉。刻痕的深度和烙笔的温度直击人心、震撼灵魂,其中的深意是坚持不懈的艺术家精神,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流传。这与胡友恒老师坚韧、执着的品质又何尝不相似呢?
当今社会处于高速发展的状态中,非遗文化作为一种“慢艺术”逐渐被淡忘,而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不该被遗忘的。社会呼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人将宣纸烙画传扬下去,将非遗文化延续下去,这便是传承。非遗文化亟需共同的助力和一代代人的接续传承,方能使其源远流长、赓续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613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