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雅惠)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基因,为非遗文化注入新鲜血液,2023年7月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秉持“承遗风古韵,传文化薪火”的宗旨,再度出发,奔赴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走进阳新文化馆,访问“阳新布贴”非遗传承人,动手参与布贴制作,领略阳新布贴之精巧,探寻布贴传承之精神。
实地寻访,领略布贴艺术之美
7月3日上午,队长带领实践队员前往阳新县文化馆,近距离接触到阳新布贴,深入了解了阳新布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文化馆二层,走廊两边便摆放、悬挂了琳琅满目的阳新布贴,走廊的尽头通往布贴展厅与布贴手艺人工作间,此间更是摆放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布贴展品,飘带、童鞋、肚兜、馋兜、马夹……各式各样、栩栩如生。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了解到阳新布贴俗称“粘花”,它的纹样图案来自于民间,是世世代代民间劳动妇女传承的结晶。昔日的农村都很贫穷,勤劳智慧的阳新劳动妇女把做衣服时剩下的边角料通过剪样、拼贴、缝制、刺绣等工艺制作而成的具有浅浮雕效果的民间实用工艺美术品,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被称为“神奇的东方特有的艺术品”。其在构图上满中见空,色块大小组合更见匠心,疏密对比兼得;造型上更注重于心象,状物瘦劲,稚拙味浓;色彩上阳新布贴底布多为黑、深蓝,贴布大胆间杂黑、白极色,整体对比深沉而响亮。边饰上阳新布贴整体乃至局部布基本上都以双股粗白棉线绕饰,并带有明显的回环韵味;其间不乏辅助刺绣,丰富精细,作用于底布的牢固性上尤见功夫。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阳新文化馆布贴展厅。(甘乐 供图)
细心聆听,追踪布贴工艺之精
文化馆内,除了参观布贴展厅,实践队员也走进了布贴手艺人工作间,近距离观察阳新布贴的制作过程,领略其工艺之精美。工作间分为两个隔间,首先看到的是外间,手艺人们正在进行缝制,一副作品就铺满整个工作台,花纹繁杂多样,花色繁多,每个细节都要一针一线悉心缝制,可想而知工作量之巨大。里间为制样间,实践队员参观时正有手艺人在样纸上涂涂画画,设计新的布贴样式。据她述说,工作间每一件成品都是她们原创设计、纯手工制作,设计式样、选择布料材质、色彩搭配、剪贴、缝制等等工序,有时仅仅是制作就需耗费两三个月时间,十分耗时耗力。
图为阳新布贴手艺人在工作间制作布贴。(甘乐 供图)
随后,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芳老师为实践队员开展讲座课程,从历史渊源、品种类别、制作流程、艺术特点、传承价值等方面详细介绍了阳新布贴民间绣活。
据悉,阳新布贴长期深藏于中国民间,直到1985年才被阳新县美术馆馆长尹关山发现。1986年首次亮相“湖北民间美术展览”。阳新布贴首当其冲的便是其原汁原味的楚文化风格,执着,古朴,野逸。题材传统,色彩浓烈,造型稚拙,构成浪漫,尤其是它那黑漆点金似的色彩效果和不合常理、不计时空、天上人间,山珍水族皆可溶为一体的构图组合,深得专家们的赞叹。加上它那丰富的实用体系和辅以细密的针刺线纹样等多元化处理,完备地奠定了它在民间工艺美术领域内的高品位档次。阳新布贴的品种繁多,涉及家庭日用品、妇女婚嫁饰品、儿童穿着、庙堂蒲团、吊幡等近30多个系列,其内容多为日常生活中的动植物及传统的吉祥图象。
图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胡芳老师向实践队员介绍阳新布贴民间绣活。(付蓉蓉 供图)
观摩学习,探寻布贴制作之技
3日下午,实践队员开始在老师的指导下着手制作布贴。由于是第一次制作,老师选取了较为简易的“福”字。首先将样纸背面贴满双面胶,注意不可重叠,避免后期穿针不易;随后将样纸粘在选好的花布上,粗剪下来,再按照样纸轮廓细剪,注意笔画不相连的部分留些许连接,避免跑位;然后将花布粘在黑色底布上,用绷子固定,如此便可以开始缝制了。“福”字采用的缝制针法叫做绕边缝制,取一根粗金线放置于花布边缘,用细金线一圈圈绕边缝合固定,缝制讲究线条平整、间隔均匀,整个过程耗时良久,十分考验耐心。
图为阳新布贴传承老师向实践队员演示绕边缝制针法。(甘乐 供图)
长期以来,阳新布贴在阳新民间广为流传,已经成为一种独特的工艺美术形式,反映了勤劳智慧的阳新农村妇女在贫苦的生活中对美的追求,对多彩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喜悦和家庭的美满、幸福展现。阳新布贴充分凝聚着阳新地区劳动妇女自成体系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也体现了阳新人民的勤俭美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564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