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自找苦吃”精气神,推广生态无人农业模式,加快乡村渔场现代化转型。7月11日上午,山东理工大学田埂跳动实践团赴淄博市临淄县朱台镇“生态无人农场科技小院”开展关于智慧渔场如何实现农废再利用、无人循环水系统建构的实践调研活动。
实践团迎着晨露来到渔场开展为期一上午的渔场养殖体验工作。成员们踏入渔场,层次分明的立体结构便映入眼帘,来不及感叹渔场的精妙设计,场内闷热的环境率先给队员们来了个下马威。在“青年应自找苦吃”精神的支撑下,成员们走向实践岗位,认真完成捞水葫芦喂鱼、填充鱼饲料、清理地面等任务。成员们恪守岗位,干劲十足,在忙碌且充实的工作中熟悉渔场环境,认真体会学习。
为深入了解智慧渔场的结构设计和水循环原理,7月11日下午实践团成员跟随工作人员耿师傅详细参观了渔场的整体结构。其中,渔场中错落有致的三层结构尤其引人注目,耿师傅介绍道:渔场为立体养殖模式,利用水势差分为水质、水温不同的三层。根据不同种类鱼的不同生长环境,置于不同水池中养殖,使得鱼能够得到最大化生长。随后,耿师傅带领实践团成员来到渔场的“智慧大脑”—中控室,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科技发展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原本需15人的工作量,如今只需3人便可对渔场进行统一化管理。“我坐在这里通过山东理工大学自主研发的水质检测系统显示面板上的各种数据,我就知道哪里该补水了,哪里需要增氧了。”耿师傅补充道。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注意到渔场的水循环系统设计巧妙,整个水净化循环系统没有一位工人,完全实现了无人操作。顺着水循环管道,耿师傅为实践团成员详细讲解了循环渔场的循环工作原理——鸡、鸭、鹅等排泄物进行处理喂鱼,鱼塘底层的淤泥还田作为肥料,农作物的秸秆破碎磨粉后添加配料生产膨化鱼饲料。渔场通过无人操作系统,实现了百分之70的无人作业,降低了生产成本,使农产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效益。
此次智慧渔场的实地实践调研,让山东理工大学“田埂跳动”实践团成员们了解熟悉到一系列渔场的养殖模式,丰富了课本之外的实践知识,加深了作为农工学子要投身于国家农业发展的决心。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将继续强化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养,希望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23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