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三下乡的第四天,上课的老师们本来打算带领学生们做馒头,但没想到他们脑洞大开,大显身手,做出了很多奇奇怪怪的东西,留下来一段非常美好的回忆。
第一步是调面。老师们先将面粉和碗分给了学生,然后讲解了一些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就开始让他们自己动手了。由于学生们基本上都没有做过饭,所以没有什么经验,估量不好水和面粉的比例,做出来的东西像粥一样,根本捏不起来,还不停地叫老师给他们加面粉。费了好大一股劲才总于把面团调好。
第二步是揉面。学生们先在碗底撒上面粉,再将面团放进碗里,往前一推,再往回一拉,再往前一推,再往回一拉,面团像胶水一样粘住他们的手,费了好大的劲,面团才肯“离开”。很多学生都一边做一边吐槽:哎呀,揉面团可真费劲啊!各组学生团结协作,也一个一个地学着老师教的样子揉着面团。不一会儿,白白的、软软的面团就出现在了他们的碗里,像一个个白白胖胖的小娃娃。
第三步就是做馒头了。有的学生从盆里拿出一点面团,揉了揉,准备做五角星。他们先将面团搓成圆,再往下一拍,弄出五个角,再来回翻动。但因为酵母粉还没发酵,面团软中带着一点硬,很难定型,不一会儿又变圆了,只得重新做。旁边的同学们也各展身手,但也有一些静不下心来,姿势各异。有的坐在位置上,专心地在做馒头造型;有的一边在跟旁边的同学说话,一边在做馒头;还有的在教室里走来走去,将自己的作品给同学们欣赏。大家做得馒头的形状各种各样:有刺猬形的、有甜甜圈形的、有五角星形的、有花朵形的、有老鼠形的、有飞机形的等等。但很不幸,最后面团发酵起来,全变成了一碗碗分不清的东西。
通过这节课,我又有了一些心得。很明显,学生们对特色课比正式的文化课感兴趣,对手工课比实践课感兴趣。所以,在之后走上教师岗位,必须提前备好课,结合学生的兴趣点和个人上课风格,加强有效互动,才可能让学生们听进课,将知识听进去。另一个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小孩子的天性是最可贵的,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者,必须学会启发、培养和发散他们的能力。疏比堵更重要,学会引导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721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