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的艳阳与实践队高涨的热情互相映衬,继无锡市的实地调研后,实践队的热情更加高涨。7月2日,按照行程安排,实践队前往上海市长宁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体验中心(以下简称“体验中心”)进行调研。
体验中心浓缩了乡村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以非遗项目展览、传承人作品展示为主线,完美地展示了各类乡村非遗手工技艺,让观众近距离感受艺术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帮助实践队对非遗手工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开展养老教育服务打下基础。
实践队成员满怀热情抵达体验中心后,就受到了负责人的热情接待,映入眼帘的是原汁原味的乡村民间非遗展品与乡村非遗手工艺展示。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实践队一边驻足参观,一边聆听着老师的细致入微的讲解,了解到了场馆内各种展品的历史渊源与发展现状。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成员不仅欣赏了法华牡丹嫁接工艺、古陶瓷修复工艺、木牛流马制作工艺以及民间的刺绣艺术、西郊农民画、撕纸艺术,还有各类民间舞蹈与戏剧文化,近距离感受了乡村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发现了一件特殊的展品,是一幅以年迈的母亲为主题的农民画,让实践队不禁引发深思,对于乡村老人的关注与爱护刻不容缓。而随着物质水平的发展,乡村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更易被忽视,如何将非遗技艺融入爱老护老更是本次实践的探索目标。
在参观完展品之后,实践队成员对一旁的竹编展示很感兴趣,便纷纷驻足观赏竹编老师的演示。负责人介绍道,竹编是起源于乡村的民间手工艺,历史悠久,现在依旧有部分手工艺人通过售卖作品而谋生,从而在传承非遗的基础上助力乡村振兴。在老师热情的邀请下,实践队员也尝试完成一个竹编作品。老师很有耐心,每一个步骤都细心演示,手把手教导队员操作,耐心解答队员们的问题。在操作过程中,队员们纷纷表示竹编比预想的更有难度,最后在队员们的认真学习下,成功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
当天,实践队有幸采访了竹编的传承人——黄鑫,是著名竹编艺人黄大青的儿子。队员们向大师咨询了非遗传承的难处,大师表示这项技艺的历史悠远,竹编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从开始的乡村用具(篮子,筷子)后面逐渐演变成了雕塑,工艺品,花展装饰,由于乡村物质提高,需求量减少了许多。同时,竹编作品是乡村纯手工作品,复杂的作品需要用一整套专门的竹编工具,耗时大半个月才能完成,非常繁复,费时费力。这项技艺目前大多是60至70岁的乡村老人在传承,年轻一代缺乏耐心与能吃苦的品质,而现实的压力也导致很多有兴趣的年轻人没法继续坚持下去,这也是非遗传承的痛点所在。
随后,团队成员又咨询了非遗手工艺与乡村老人的结合方法,大师表示竹编本就发源于乡村,养老与非遗结合促进乡村振兴的想法非常棒,通过教老年人做竹编的形式,一边给予乡村老人精神慰藉,一边传承非遗技艺,同时促进乡村振兴。但有许多现实问题需要关注,由于原材料的准备较复杂,教授老年人做竹编需要提前准备好材料,也可以通过藤编和草编来代替。团队成员补充道,还可以通过将乡村老人的非遗作品与零售售卖、节气变化关联(比如买零食送手工艺价格上包含成本,端午可以用竹编篮子装粽子),旅游文创引导等来获得创收,从而促进乡村振兴,大师也表示赞同。
最后,大师与团队成员合影,并手写信件表达对团队成员的鼓励,本次调研也圆满结束。
通过这次实践调研,团队成员通过学习并亲自体验非遗文化与技艺,更深层次地体会非遗文化的魅力,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了非遗文化在传承上的困难与不足之处。团队成员认为,通过非遗手工艺来敬老爱老需要考虑手工艺对于乡村老人的难度,例如可以将原材料坚硬,成形困难的竹编替换成质地柔软,操作简单的草编,在将非遗手工艺与养老教育服务结合的过程中,要充分提供乡村老人自信心与成就感,从而达成满足乡村老人精神需求的目的。同时,非遗的传承需要吃苦耐劳的品质与足够的市场,只有脚踏实地,通过多角度的创收方式,才能有效传承非遗,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在重阳节的时间点上,开展主题摊位,将售卖的节日商品与老人们手工作品相结合;与当地旅游景点合作,将乡村老人的作品与景区特色结合,出售特色文创,这应该会取得不错的收益,即加强社会对老人群体的关注,又促进社会对乡村非遗手工艺的关注,同时使乡村老人们获得一定创收来改善他们的生活。
团队成员坚信,通过彼此不懈的努力,能让更多人来学习、传承非遗、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让乡村变得更美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97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