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季彪俊)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农业高校肩负着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重要指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历史使命,也是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赴宁德周宁县橙色耕读实践队的主要目的,该实践队以“耕种初心,读润农情”为主题,旨在“回归乡村、探究实践、贡献社会”。
2023年7月1日至5日,实践队前往宁德市周宁县,深入了解周宁由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脱贫走上小康路的过程,感受当地怎样从一个地块小、劳力少、产业弱的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的过程,了解农业产业发展的艰辛,树立“一懂两爱”的理念。
调查中,实践队对近年来周宁县深度践行习总书记的“三库+碳库”的发展理念,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促进乡村振兴,为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留下了深刻印象:
深入践行“三库+碳库”理念,奠定生态周宁的底色
地处福建东北部的周宁县,平均海拔800米,是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城,素有“云端之城”“天然氧吧”的美称。由于以往对环境污染防治重视不够,有21个问题受到中央、省级环保的督察,同时,境内耕地面积小而散,因此要想发展农业,首先要在思想上深入学习总书记的“两山理论”,确立目标,在行动上践行“三库+碳库”的理念,促进周宁的生态建设,奠定生态周宁的发展底色。
自2020年始,周宁县制定了以“8+1”产业为重点,以现代农业“五化”发展为目标,加快培育“百千万亿”产业的工作方案,为周宁的发展树立了可行的目标,奠定了发展的基础。至2022年,农业上,周宁紧紧抓住种子和耕地两个关键,建成“金种子”保种和孵化培育中心,新建高标准农田9000亩,完成粮播面积7.45万亩,实现粮食产量2.81万吨;推行“两个一百亩”计划,掀起抛荒撂荒耕地“认种潮”,农田党建“133”模式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6.5%、8%,首次跻身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图为千亩高优园区中玉米种植示范地 颜诗婕 摄)
大力发展独特品牌,促进品牌经济规模发展
周宁县山青水碧,景色宜人,在奋斗践行“三库+碳库”的绿色生态理念的指引下,周宁县逐步拓展林下经济规模,截至2022年,改造低质低效林1.22万亩,造林绿化7400多亩,成功申报省级林下经济重点县。同时利用周宁高山立体小气候这一自然优势,全域布局高山冷凉花卉产业,“一县一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全县种植面积2700多亩,产业链产值近3亿元,带动近千人通过流转土地、基地务工、发展产业增收致富。
制定出台“3+N”扶持政策,精心打造“周宁有鲤”公共品牌,《周宁高山马铃薯生产技术规范》团体标准通过专家审查,“周宁高山云雾茶”在各类名优茶评比活动中荣获12项“金奖”。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李墩镇际头村、玛坑乡首章村、浦源镇上洋村获评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绿城龙脑、苏氏茶产业被列入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新增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家庭农场示范场2家,新认证“三品一标”2个。通过坚持现代农业经营理念,加大公共品牌培育、宣传推介力度,打响区域公共品牌。
(图为老师详解多肉的“新品种选育” 颜诗婕 摄)
促进农业电商发展,数据变资源
截至2023年4月底,周宁县电商店铺数已达1508家,较为人们所熟知的有周宁有鲤、万城易购、印象周宁、寻味周宁等电商企业,去年9月份,周宁县累计网络零售额达4949.4万元。早在2018年周宁县作为国家级农村电商示范县,依托本地优势特色产业资源马铃薯、茶叶、葡萄、花卉等,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 农村电商模式,建立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并联手电商平台,依托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打破山区农业发展瓶颈,开启“云”上致富密码,完成产品从线下到“云端”。纯池镇纯池村村民许淑苹说,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新农人”,她希望通过电商平台,真正打开葡萄、锥栗等农特产品销路,带动周边农户共同致富。不仅如此,周宁县以“实战为主,上手即用”为原则,开展“农村电商助力乡村振兴培训班”等,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分层次、分阶段的电商培训,帮助农民从“会种”到“会卖”。在未来,周宁县工信局商贸管理股负责人林浩表示,周宁县将加快电商主体培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推进“电子商务+特色产业”融合发展举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真正实现“农民当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变农资”。
实践出真知,知农方爱农
周宁农业发展的过程,让队员们产生了亲身体验农事,检验自身实践的想法。在带队老师与校外辅导员的指导下,队员们见习了周宁不同乡镇的农业特点,也给每个队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实践队探访泗桥乡溪口村农业生态园,这里除了种植当地常见的农作物外,为了吸引游客,这里还引种了南美的藜麦,可能是由于品种生长期较长的原因,我们无法看到不同花色的藜麦;在生态园中,我们观察了不同瓜类的生长特性,了解到冬瓜的雌花受精后,花瓣下面的花托膨大,其幼果外部有绒毛状组织结构,不仅有防治虫害作用,也有利于果实的营养补充吸收,人为损坏后,果实将难以发育;而南瓜的受精后,花托并没有绒毛状组织。在生态园的旁边有传统的农耕用具陈列处,陈列着如木犁、耙、耧等农具,虽然在当今社会,大多数农具已经或将被机器所取代,但队员们仍试着辨认各式各样的农具,谈论其用法。在体验过简单的传统农具进行农事劳动后,队员们体会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真实性,对推进农业农村设施的现代化有更深的理解。
(图为实践队员自主操作老旧农具 颜诗婕 摄)
在超大现代农业集团的周宁基地,在高级农艺师詹其彩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菊花、无花果、奇异果等的大棚,一路上詹高师细致地讲解着种植过程遇到的困难,如病虫害防治,冷害,热害等,以及如何设置避雨棚、防虫网以及灯光引诱害虫等。在詹高师指导下,实践队员试着观测诱虫灯下的虫的数量,尝试进行虫情的测报,这些在课程上只是老师讲述的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实际上,队员们感受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技到实时才知难”。
(图为队员观察诱虫灯估算虫量调查虫情 李珊 摄)
实践队又来到周宁三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学习利用生物技术的组织培养技术快速繁殖植物,这些技术虽然在校园里只是平常的一种生物技术,但三杉公司利用这种技术来生产多肉植物,品种达1200余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走近生产实际,队员们才理解,不同植物的组织培养都有着特别的技术,如果仅从多肉植物容易分植的角度,人们一定无法理解为什么需要进行组织培养,但快速繁殖的目的,使这种平常的技术也成为我们要重视的农业手段。
(图为多肉种植实操 周宇航 摄)
紧跟领导的指引,努力前行,为中国复兴贡献力量
逐绿奋进,因绿而行。在周宁三库生态文明学习实践基地,在黄振芳家庭林场前的握手广场,队员们知道了“三棵树”的故事以及林场的“前世今生”。三十多年前,习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期间,曾半年内三次到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亲手种下三棵杉树,并在《摆脱贫困》一书中提出了“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森林是水库:林水相依,滋养万物;森林是钱库:青山绿水,林兴民富;森林是粮库:林茂食足,仓实为安。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指出,森林在三库的基础上,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吸碳固碳,清洁世界,成为指引我们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可以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发展,永续利用。
过往以砍伐树木获取经济效益,现在人们积极贯彻四库理念,保护生态环境,通过林下经济、绿色产业的发展,如在树下种植草珊瑚、养蜂等,促进农林提质增效,绿色品牌越来越多,农民收入越来越高。
在森林党校,周宁从荒山变青山,青山变金山的过程历历在目,现如今,一季度周宁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5亿元,比增5.5%,增幅位居宁德市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说“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周宁“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发展为这个论断增添一笔亮眼的注解。
在这里,实践队员感受到了上个世纪农林建设和发展道路的艰辛,感受到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本身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理念,是践行党的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使然。
(图为实践队与老师们在习近平手栽三棵树前合影 季彪俊 摄)
短短的几天实践,队员不仅体会了周宁的绿色生态建设的理念,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目标。周宁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做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次体验让我们亲身到农村,进生产,不仅了解农村文化、认识自然环境、掌握实践技能;而且在实践中增强对农村地区发展的了解。我们的“耕读”社会实践正是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学生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引导学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成果凝结在农民收获中。
这次的“耕种初心,读润农情”实践主题,既是对千年农耕文化的传承,也是落实国家对大学生进行耕读教育和劳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崇尚劳动、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精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740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