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二十大号召,探索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现路径,7月2日,华中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赴湖北省襄阳市暑期实践团来到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枣阳汉城非遗传习所,开展实地学习和调研。
枣阳粗布制作技艺是襄阳枣阳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由今年96岁高龄的王义林所在家族世代传承。2007年以来,王义林之子刘大友与妻子张其华一起创立并发展了以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为技术核心的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2021年6月,枣阳粗布制作技艺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实践团抵达时,湖北百布堂手工家纺有限公司董理长、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刘大友,技艺第五代传承人刘倩、刘海伦夫妇正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前来学习的学生传授传统纺织、粗布扎染等制作技艺。
目前,刘倩和刘海伦夫妇主要负责汉城传习所日常的资料整理、非遗课程开发、技艺传承教学等工作。刘倩表示,从最初的“被动”学习到现在的得心应手,正是技艺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和成为非遗传承人后的使命感支撑她沿着非遗之路继续走下去。如今,刘倩和刘海伦的大儿子及侄女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对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掌握了织布、染色等部分技能。年轻力量的持续注入使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焕发出新的活力。
刘大友向实践团一行人介绍了非遗技艺的传承模式、公司发展的契机和现状以及“老布新做”理念下枣阳粗布的竞争优势等内容。他谈到,能够长期坚持从事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创新工作既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次偶然的外出旅游让他们重拾家族老手艺,在枣阳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义林、刘大友等家族成员在全国各地收集相关纺织器具,开展教学宣讲,并成功申报非遗项目,使得传统技艺的传承迈出一大步;他们设立传习所,招收学徒,为乡村留守妇女提供众多就业岗位,给枣阳当地带去良好的社会效益;他们开展市场调查,创立产业公司,不断实现产品及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以经济效益反哺技艺传承……形成了良性循环。无疑,枣阳粗布制作技艺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路径的实现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通过前期的不懈努力,王义林等人推动了枣阳粗布制作技艺的完整传承及创新体系的形成。未来,刘大友等人将继续坚持传播非遗技艺,壮大产业体系,赋予非遗技艺新的时代内涵和价值,在“两创”路上持续奋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676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