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弦歌悠长,笃学尚行”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子暑期三下乡实践报告总结
学校: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团队:寻找乡音,讴歌新时代
指导老师:张宵
队长:蔡明顺
作者名称:陈梦露 韩力鹏 卢想想 刘秉芳 吴华琴 蔡明顺
实践时间:2023年7月4日-11日
实践地点: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屯上村与大寨村
摘要:随着“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国家战略的深度推进,新时代中国音乐的在乡村蕴含了巨大的发展潜能。乡村音乐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的新乡村生活和城镇化背景下浓郁的“乡愁、乡情、乡音、乡遇、乡知、乡怀”。活动将以乡村音乐为载体,引导广大青年,通过调研—采风—创作—演绎—宣传等途径,向世界讴歌一个伟大的时代、展示一个磅礴的中国,弘扬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努力用音乐激发乡村文化活力,留存乡村文化“基因”,寻找乡村振兴“根脉”。
关键词:乡村振兴 共同富裕 乡村音乐 创作演绎乡村音乐 宣传
一、实践背景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是一代又一代的优秀青年用血泪与汗水镌刻下一个个路标。而在新时代的今天,青年的活力和创造力与乡村振兴战略交合,广大青年纷纷响应国家号召,为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的力量,成为乡村振兴队伍中的“新乐手”,唱响了优美的乡村振兴之歌,只有通过乡村文化振兴,赋予乡村生活以意义感、幸福感、快乐感,才能激发人们愿意在乡村生活,并努力振兴乡村的活力和动力,努力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二、实践目的
1、做好乡村调研,深入乡村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及人口普查。
2、乡村采集,收集少数民族的歌曲,调查少数民族有没有固定的传统活动与手工制作品,体验少数民族的风情文化。
3、音乐创作,利用收集少数民族的歌曲加上填词制作一首富有地域特色时代审美的音乐。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试穿少数民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韩力鹏 摄
三、实践形式
1、通过网络科技,了解苗族文化
实践队队员了解到苗族是有着优秀传统文化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了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五千年的蚩尤九黎部落,逐鹿大战以后,蚩尤败兵被杀,部落便开始了南迁,由于苗族几千年的迁徙累积,部落衍生出了独特的苗族文化。苗族音乐文化就是其中之一。
2、以走访交流方式,收集苗族歌曲
实践队队员到大寨村通过走访找到了会唱客家话的小朋友,交流中得知在她们的村落中有一所小学里面的小朋友都会传唱苗族的歌曲,也会跳苗族舞蹈及弹奏乐器
实践队发现苗族歌曲唱腔高亢嘹亮,极具感染力,舞蹈富有山野味,古朴,粗矿的风格。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记录的属于她们的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
3、通过实践调查,奏响乡村振兴
通过实践队队员的收集调查整理后便制作一首歌唱响乡村振兴之歌,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的生活。
四、实践过程
2023年7月4日,在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同心大楼门口“寻找乡音,讴歌新时代”实践队整装待发,前往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官寨乡。每一位成员穿着统一的服装,手中拿着为工作而准备的物资,走在乡间小路上伴随着实践队队员的欢声笑语盈盈暗香去,踏上新的征程。
织金县官寨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土地破碎。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官寨乡历届党委政府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工程,大力发展种植经果林,推动旅游产业化,官寨乡依托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利用丰富的区域资源,全力打造旅游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樱桃种植,竭力打造四季花飘香,季季果满园的农业体验采摘,同时通过自然资源及人文资源打造的乡村文化生态旅游妥倮苗族风情园、红岩生态园、屯上溶谷苗寨、那威彝寨等休闲旅游观光场所,推出蔡群蜡染刺绣、麻窝樱桃、红岩柑橘等特色品牌,形成了民族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7月5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来到了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也是被评为全国十大洞穴奇观之首完全符合“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的美誉。
图为指导老师带领实践队队员在织金洞门口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吴华琴 摄
7月6日,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屯上村,了解当地居民的居住情况以及人口普查,并对当地少数民族的建筑物、服饰进行了解。
实践队队员倾听当地村民的讲述了解到屯上村人户47户人数180人,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小孩,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人们说的是苗话虽然听不懂但是他们说说笑笑感觉也有山里的幸福生活。
图为实践队队员倾听当地村民讲述当地人口数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明顺 摄
看着一所所具有苗族代表的建筑物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是生活在贵州的少数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建筑风格的多样化、建筑布局的科学化、建筑效果的实用化都是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这些建筑所体现的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宗教信仰和习俗、朴素的.思想观念更是清晰可见。
7月7日,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大寨村了解当地苗族的手工艺品以及音乐并且当地小朋友教实践队队员一起唱歌跳舞。
实践队队员来到蔡群蜡染刺绣的地方也遇到了蜡染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蔡群老师给实践队队员讲述了蜡染的制作过程从磨布—熬蜡—画蜡—染色—蜕蜡—漂洗—晾干—缝制是苗族的一针一线,手工制作过程,是蜡染成品关键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它代表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
图为蜡染手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梦露 摄
讲述完蜡染便开始讲述了苗绣,就是苗族刺绣,是苗族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也被认为是中国五大刺绣传统之一。它是苗族妇女代代相传的手艺,是她们智慧的结晶,这些作品灵感来自于传统的苗族歌曲和传说。传说苗族喜爱刺绣就像喜爱唱歌一样,几乎视若生命的一部分。苗族姑娘好刺绣是与传说里的苗民南迁联在一起的,据说有位叫兰娟的女首领为了记住迁徙跋涉的路途经历,想出了用彩线记事的办法,过黄河绣条黄线,过长江绣条蓝线,翻山越岭也绣个符号标记,待最后抵达可以落脚的聚居地时,从衣领到裤脚已全部绣满,从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亲手绣制的盛装。她们将神话与创意相结合,用夸张、扭曲和抽象的风格来描绘人物和自然,制作出生动、奇特的设计。苗族的刺绣服装是行走的历史书,每一个令人难忘的图案中都缝有几代祖先的记忆。
图为苗绣手工艺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秉芳 摄
实践队队员们遇到了一可爱的苗族小姑娘,队员们了解到民歌与每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了解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窗口之一。中国少数民族有悠长的歌唱传统,许多少数民族的地区常常被誉为歌之海。由于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歌传唱实际具有传承民族历史的功能。因此,演唱古歌时有较严格的苗族禁忌,一般都是在祭祖、婚丧、亲友聚会和节庆等重大场合时演唱,演唱者多为中老年人、巫师、歌手等。酒席是演唱古歌的重要场合。演唱时,分客主双方对坐,采用盘歌形式问答,一唱就是几天几夜甚至十天半月,调子雄壮而苍凉。传承古歌的方式也较严谨,有祖先传授、家庭传授、师徒传授、自学等几种。
图为苗族小女孩们教实践队队员唱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卢想想 摄
五、实践成果
(1)此次实践队到村子里与村民交流,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实际任务,更是要融入村民生活,学习了苗族歌曲,舞蹈,感受到了苗族民族历史的博大精深。
(2)通过走访学习我们知道了苗族都是聚集在一起生活,有自己的习俗,生活方式,乐器还有属于自己独特的建筑风格本次实践队学习到苗族的舞蹈,歌曲,文化特色。这些都是在学校没法切身感受到的。
六、实践总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贵州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没有创造属于自己的民族文字。关于本民族古老历史传述和记忆,就依靠妇女们手中的线与布为载体,绣染成各种特定的图案,制作可以轻易转移的衣物,让这些本民族历史,化成一种文化符号穿在身上,世代相传,永不丢失。而这方面做的最好的,当首推苗族。我们在锻炼,在成长,跌跌撞撞,且歌且行。在有限的条件创造出无限的可能,是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给我们提供的最好的磨练个人意志的平台。它让我们充分施展才干,积累工作、生活经验,把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让我们在实践中了解自己、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虽然每天我们都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回到住所;每天都在为完成当天的任务而焦头烂额;每天都在为明天的工作开展而做着准备,但我们是快乐的。这也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看见彩虹。”
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得到了锻炼,还让我们收获了友谊,让我们从实践中学到了团结互助的力量和理解包容的能力。我们的团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的班级的同学组成,从刚开始的陌生到如今的熟络,这都离不开每一次活动的开展。遇到困难时大家总能携手共度,每一次活动成功的开展,都离不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这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团队精神的重要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在培养能力的同时弥补自身的不足,从而改正自身的不足。通过本次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在学校和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让我们走向社会,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长才干,磨练意志,加强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践中检验自己。作为一名青少年,我们都应牢记初心使命,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在人生的赛道跑出闪光的青春。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5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