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七月映初心,运河精神代代传。为深入了解雷州青年运河的建库开河史,7月3日,岭南师范学院乡见社会实践队前往廉江市新屋仔村,对当年参与雷州青年运河工程建设的亲历者——黄锡祯爷爷,进行了采访询问。黄爷爷虽然现已年近九十,但对当时的一些事情仍然记忆犹新,他很自豪地对我们说道:他曾在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期间担任的是技术维修工的职位。
担当作为无私奉献
在黄爷爷的讲述中,我们得知,建设者们在建库开河期间中力争上游,夜以继日,从不轻言放弃。大家分工合作,一切行动听指挥。有的挑土挖泥,有的搬运材料,甚至行走数百多公里;他们永不停歇,砥砺奋斗,争取做建库开河的积极分子。夜晚时分,建设者们仍打着灯赶工,最晚的一直工作到十一点左右才收工。
黄爷爷提到其中最危险也最困难的事情是:当大雨来临时,刚建的大坝随时有可能会被冲垮,建设者们冒着随时可能泥石被砸中的危险,在大坝塌方之后,又对其进行人工填补。
正是在千千万万“运河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一项纵横雷州半岛北部的伟大水利工程才得以在短短2年问世。
艰苦奋斗
黄爷爷表示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当时的饮食问题。当时在运河建设中建设者们的生活很艰辛,建设者们在开河的同时也需要自己动手解决充饥问题。而由于当时物质条件匮乏,所以他们通常是用咸鱼煲汤以充饥。更是有一次,米袋在车子运输过程中破裂,直到第二天被发现时,米袋里的米已经所剩无几,黄爷爷为此感到自责。
改革创新
不仅饮食方面艰辛,建设者们建库开河的工具也是极其简陋,除两辆推土机可供使用外,建库开河期间基本上都是由建设者们用双手一寸一土地完成,例如:人工挖土、人工打桩、人工搬运等等。在搬运建筑材料时,许多车子极易损坏,且修复的材料短缺,使得修复周期长。后来在相关负责人的指导下,对车子进行了改装改良,创新性地将原来易损的车子改装成较为牢固的斗车,提高建设者们在建库开河过程中的效率和积极性。
最后,黄爷爷希望政府能给予建库开河亲历者更多的关怀,并希望后代子子孙孙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等运河精神弘扬并传承下去。
如今雷州青年运河红色教育基地陈列的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一张张照片,描绘了当时广大青年挥洒热血汗水、奉献青春年华的壮丽人生诗篇,让我们深深体会到美好生活的实现,最根本的就是要靠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力量,同时要有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的勇气。
今日不再需要人工进行开河,但雷州青年运河建库开河的历史所留下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代代相传,铭记于心。作为湛江的青年学生,我们更应该学习宣传颇具本地特色的雷州青年运河文化精神,发扬其时代价值,讲好运河故事,“湛”现本地红色文化,让青春之花在湛江走向现代化进程中绚丽绽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582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