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一生充满了颠沛流离,不善言辞的他们不会主动向我们倾诉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苦难。我们拾光实践队在走访青山老年公寓时采访到了一位93岁高龄的高奶奶。今天,让我们通过高奶奶的故事来了解一个妈妈抚养孩子长大的艰辛以及她心中无法消去的遗憾。
20世纪,住在农村的她,年纪不算大,应当也是在父母膝下孝顺的孩子,却早早的做起了农活;住在农村的她,赶走了地主,却也没有赶走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住在农村的她,在豆蔻的年华嫁给了来农村教书的先生。
先生年纪比她大,穿着灰蓝色的麻布长衫,站在三尺讲台上,用没做过农活的手,捧着书,满嘴里不再是什么“之乎者也”,而是更加让人理解不了的“德先生、赛先生”。他们结亲的那天,教书的先生笑得很开心,所有人都说着要百年好合、早生贵子。
后来,他们有了六个孩子,最大的孩子要和教书的先生一样,向那“德先生、赛先生”求学了;为了生计,教书的先生不得不用他写字的手,开始在家里面那一亩三分地里种那可能长不出庄稼的农苗;后来,有一天,教书的先生和一些村子里的人早晨拿了柴刀,上了山,说是要给孩子们打一些粮食。那天,教书的先生是被人背着回来的,教书的先生去世了,她找遍了不大的瓦房,又带着孩子们哭着去向人凑齐了教书的先生的入葬钱,葬在了瓦房前。
自从她先生走后,高奶奶不得不强迫自己振作起来,担起家庭的重任,她知道她必须坚强起来,照顾好自己的六个孩子。自此她便开始了日未出而做,日入未息的艰苦生活。每每未破晓,高奶奶就已经利落地起床,到山间去砍柴火、割猪草。她回到家的时候天还没亮,忙碌的一天才刚刚开始……接下来,她要升起两灶火,一灶用来烧开水,另一灶用来做孩子们的早饭;送孩子们去学校后,她马不停蹄地到田里开始种地。家里所有的支出都指望着那半亩土地种出来的粮食换的少得可怜的收入。高奶奶没有稳定的工作,但她的家庭用度持续了入不敷出的状态整整九年。九年间,就算她自己少吃几顿饭、穿着无数次缝缝补补全是补丁的衣服,她也没有放弃能让自己的孩子们学习的机会,尽管她没有受过教育,但是她依旧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从未因为环境的原因懈怠过对六个孩子的教育。后来机缘巧合下,她决定融资开一间自己的面铺。能接触到的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无一不被她走访借钱。到后来,所有认识她的一旦看见她都躲着走。在她的不断努力之下,面铺终于开起来了,渐渐地借来的钱慢慢都还清了,她更加有能力去供养她的六个孩子了,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也有很大的改善,好在孩子们都没有辜负高奶奶的期望,都非常的努力,成绩都非常优秀。年龄再大些,高奶奶的孩子们都离开了家,走向了大城市学习,到后来,她的六个孩子在各个城市都学有所成,以优秀的成绩完成了他们自己的学业、一个接一个都在外地有了自己的工作,落地生根,在城市安家,组建了自己的家庭。而高奶奶自己却永远留在了那一亩三分地里,孩子们也不能常伴左右。到后来,年龄大了,高奶奶自己没能力独自生活,孩子们十分担心她,但是她也不想给孩子们增添负担,与孩子们商量之后,搬到了现在的老年公寓与同龄的老人们开始了惬意的晚年生活,期间,尽管她的六个孩子们也会经常到老年公寓来陪伴她,但她仍有孩子不能长久承欢膝下的遗憾。
高奶奶说:“不要碰到一点压力,就把自己变成不堪重负的样子,不要碰到一点不确定性就搞得自己一蹶不振。人这一辈子啊,你该走的弯路,该吃的苦,该撞得南墙,该掉的陷阱,一样都少不了,坚强挺住,熬过去,跨过去,好运自然来。”是的,人生在世,不可能风调雨顺、事事顺心,高奶奶一个人能把六个孩子全部抚养长大,我们遇到的困难又如何不能解决呢?高奶奶一生唯一的遗憾便是老了之后孩子们不能常伴左右,我们也应该从中得出一些道理:子欲养而亲不待。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陪伴老人都不晚,忙着总有空闲的时候,哪怕是一通电话也能给予老人亲情的温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42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