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即墨以西水旱、虫灾相继来袭,群众背井离乡,来即墨者甚多。因乞讨困难,便利用他们当地的小调,在乞讨时演唱。当时灾民演唱的曲调即流传于民间的“肘鼓子”腔,该声腔流传到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曲、秧歌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声腔——柳腔。
戏曲柳腔是传统文化,在今时今日依然有其别致的魅力。为了探究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探柳寻腔实践队于6月26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展开实地调研。在本次调研实践中,小队成员领略了传统戏曲的魅力,领悟了传统文化之博彩,锻炼了实践能力,学习经验,获得成长。
由于柳腔在即墨境内广为流传,因而人们称即墨为“柳腔之乡”,称柳腔为“即墨柳腔”。柳腔作为一种地方戏剧大体形成后,便开始走上舞台,每逢年节庙会,艺人们便临时搭班登台演出。在演出过程中,伴奏乐器逐步完善,角色分工越来越细,化妆、服饰和脸谱也有了较严格的要求,流传的地区也更为广泛。
由于柳腔戏具有亲切、生动、贴近生活的特点,越来越多的观众,尤其是青年观众开始关注柳腔戏,追慕传统文化的精致与典雅。
小队成员在假期中对柳腔文化进行了调研,了解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充分感受到了古代戏曲文化的繁荣。余音绕梁,步步生莲,舞台上戏折惊艳,让人沉醉,歌唱着古今韵味。戏曲,是中国的特殊文化象征,而富有代表性的柳腔更是意义深远。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3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