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潇湘、伟人故里,一条人间“天河”优雅舒展。韶山灌区位于湖南省中部丘陵地带,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开国元勋彭德怀故里,由华国锋同志主持修建。工程于1965年7月动工兴建,1966年6月建成通水,创造了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素有“北有红旗渠,南有韶山灌区”之称。灌区工程由水库枢纽——水府庙水库、引水枢纽——洋潭水库和渠道工程三部分组成,是湖南省灌溉面积最大的引水灌溉工程,以农业灌溉、防洪排涝为主,并兼具发电、工矿及城镇供水、养殖、丘陵开发、生态环保等功能,为灌溉内工农业市场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灌区工程既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湘中儿女在战天斗地、埋头苦干中,不知不觉铸就了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艰苦创业、无私奉献。跨越时空,光影重叠,一代又一代的韶灌人,用自己的行动丰富着韶灌精神的内涵,从八字到十六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7月4日我们来到洙津渡采访总干渠管理处朱卫主任,一起来听听一群靠天吃饭的人,是如何让贫瘠的湘中大地变成大粮仓,又是如何在时代滚滚长河中,践行、传承并提炼出新的韶灌精神。
“韶灌的建设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今天韶灌精神这十六个字,是我们几代韶灌人反复提炼以后才明确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原来只有八个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是韶灌精神原来就有的,在韶灌项目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炼并增加了后面八个字。我作为在韶灌工作 30 年的老同志,对韶灌非常有感情,也是充分地感受到韶灌精神的内涵。我们建设韶山灌区的目是为人民服务,为广泛的群众以及为农业生产。建立灌区 57 年以来, 我们都是秉持这个宗旨,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这个目标而开展的,我们韶灌人是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奉献的。” 朱卫主任是这样同我们讲述韶灌精神的。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一声令下,便白手起家。57年前,十万大军义无反顾地涌入韶山灌区开展火热的生产工作。缺少经济补给,他们就发动自筹,1.21亿元的总投资有近七成出自群众之手。民工们自带干粮、风餐雨宿,即使是在最寒冷的深冬,一双草鞋、一个锄头,就能成就纵横山峦的道道长虹。缺乏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扁担肩扛手提,但赤手空拳也有穿山之志——一座座山包化整为零,一条条沟壑填为平地,一座座渡槽空中架起,一个个隧洞通往光明。四两拨动千斤,在仅有两台5吨重的卷扬机、最多起重30吨的条件下,民工们在技术专家的带领下用自制的龙门扒杆和双臂式扒杆吊起了120吨重的槽身。智慧和血汗交织在一起,凝结成如今的飞涟灌万顷。十月艰苦创业,创造了质量过硬的民心渠、幸福渠,也构筑起屹立不倒、历久弥新的精神堤坝。
时光流逝,但精神永恒。灌区修成后,经历了一段非常波折的管理历程。在最困难的自赚自支时期,几百来号韶灌人的经济来源是一到两个电站加上一些城镇供水,在这种情况下要保证每个成员的正常工资和福利待遇的发放,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一年若风调雨顺,发电效益好,供水能保障,这几百号人也能满载而归。倘若遇上特大干旱,工资就不得不拖欠,原本应享受的福利也无法发放,但韶灌人毫无怨言,仍兢兢业业工作,日以继夜地守护着灌区,协调用水矛盾,确保农业灌溉能安稳度过无常的“烤”验。朱卫主任说:“2000 年的时候,经济赤字比较大,有时候其工资要拖欠几个月,原来按政策大家也应该享受一些福利,可是收益少的话就发不出来,但是韶灌人也没有什么怨言,都能够理解。”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每一代韶灌人都紧紧守护着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初心,让韶山灌区的清流奔涌在在湘中地区的百亩村间田头。
攻坚克难,勇于创新
问计于民,尽显群众智慧。修建时期的条件非常简陋,没有大型自动化设备和精准测量仪器,灌区工程遇到白胶泥、红砂岩、地下水、难泥塘等不良情况,碰到地质塌方、设施设备太差等施工难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攻坚克难、苦干巧干。“峭岩陡壁十丈高,满山乱石像尖刀”的猫形山,山体是石灰岩土石交杂地层、地质十分复杂的英雄关,都依靠着群众的智慧,在技术人员和民工的摸索试验、顽强拼搏中建设起来。朱卫主任骄傲地向我们讲述道:“工程技术方面,像大的滑坡、塌陷,还有一些渠灌工程的安防设施,这些困难都被秉持着攻坚克难精神的灌区人相继解决。我们洙津渡这边就有一个自动泄洪道,是为了保证渠水下了暴雨以后猛涨,控制水位而设计的一个自动泄洪道,工程借助科技保证了渠道几十年来都未曾发生大滑坡等工程事故。”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五十七年间,飞涟灌万顷,渡槽润粮田,韶灌精神代代流传。
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朱卫主任说:“我们不仅在技术上创新,更在规划设计和传播上创新。”灌区基层单位自行研发机械装备虹吸式泄洪闸、浮箱分离式泄洪装置、冲沙闸···都让灌区管理更加机械智能化,提高灌区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性。同时,灌区在保证农业灌溉,防汛抗旱功能之外,还充分发挥乡村振兴功能。借助韶山灌区独立的水利工程、自然生态和红色文化等资源优势,开发灌区内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马拉松徒步、研学教育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平台——东郊、银田、梅林桥等现代农业示范园均依托灌区而建设。在传播红色方面,朱卫主任表示:“陈列馆也是我主要参与筹建起来,当时我们是请了湖南省党史馆,按照省里面的标准来打造的。”驻足韶山灌区陈列馆,展板、沙盘模型、影院设备一应俱全,多角度再现灌区修建时壮阔场面,多层次呈现红色韶灌精神。无论是灌渠水道的建成与管理,还是韶灌精神的凝练与传承,一代代韶灌人力求向全国推广可供借鉴与复制的韶灌经验,敢于摸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内核让韶山灌区行稳致远、永葆青春。
朱卫主任对新青年的寄语
对韶灌而言,与时俱进为灌区人民送好水、管好水就是践行红色初心。作为同我们一样的后继者,要把为农业、人民搞好服务作为主要职责,坚持传承奉献、吃苦耐劳以及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希望新时代的大学生、青年,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任何难题,坚持艰苦创业、攻坚克难。在工作中,不要过多计较,适当学会超越工作做出牺牲和贡献。韶灌精神是非常值得传承的,也是能够激发大家去创造、去奉献,让我们把个人的能量和光热发挥出来,共同建设更美好的生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346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