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学子三下乡:黄梅故里品雅韵,魅力黄冈谱新篇
“幽香黄梅吐芬芳,魅力黄冈谱华章”。戏曲是中华民族创造的独特戏曲文化,世界上的几种古老戏剧基本销声匿迹,唯独中国戏剧依然显示着不灭的活力,至今活跃在中国城乡及世界许多国家的舞台上,它是人类文明的财富,是中华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王国维先生曾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活态传承的传统戏剧,连接绵延千年的审美积淀与欣欣向荣的美好生活,正以更加多元、更为丰富的艺术持续散发时代魅力,戏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流淌在五千年的历史中,也流淌在亿万华夏子女的血液中。
资料显示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它是“中国五大戏曲之一”,同时被称为“中国最美乡村音乐”。先于农村发展后逐渐传播向城市,跨界融合是戏曲不断出新的有效手段之一,黄梅戏集各类剧种之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特点.黄梅戏唱腔淳朴流畅,以明快抒情见长,大多刻画百姓的真实生活而获得广泛传播,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黄梅戏也在21年列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7.2日安徽工业大学赴安庆实践队就探寻中国传统戏曲黄梅戏来当地学习探访。来展馆参观的人并不是很多,我和队员在自助讲解器的带领下,更加切实感受到戏曲的魅力,黄梅戏以安庆地区民间音乐为基调,用安庆地区方言演唱,早期称为怀腔或怀调,其后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在展厅里不仅可以观赏到戏曲家们的精彩表演,并且可以近距离欣赏五彩缤纷的戏服、戏鞋。墙上由黑白到彩色的照片,无声叙说着黄梅戏发展的路程,这不仅是中国的戏曲,更显示了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戏曲给予人们的精神寄托。正是一代代戏曲人的坚守,才让《天仙配》、《女驸马》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除此之外也展馆里也介绍了不少黄梅戏戏曲大师,如周总理接见过的严凤英老师,首批国家级传承人韩再芬老师等等。我们还来到了黄梅戏剧团,观摩了剧团老一辈艺术家们的精彩排练,在前辈的指导下我们也走上舞台,学习黄梅戏标准动作、经典唱腔,切实体验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而最近也有一个议题一直被讨论“改编版黄梅戏”大火,是传承还是亵渎?网红利用流量推广文化无可厚非,但以改编版的戏曲传承文化,应该是走心的、认真的、有作用的,而不是为了博取流量亵渎了传统文化。网红与歌手同样如此,是戏曲部分就该有戏曲的本质所在。“没有金刚钻,勿扰瓷器活”,文化从未有流行与落伍之分,一方水土承载一方文化底蕴,优秀传统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是先辈留下的珍贵遗产,包含了一代代人的经验智慧,一代代人不忘初心,坚持本心的发扬之道。
在我进行实践过程中,既了解了黄梅戏的发展历史,也更加了解了黄梅戏的发展现状。利用暑期走出课本、走入社会,感受黄梅戏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发展的艰难与广大文化工作者的艰辛。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黄梅戏缺乏兴趣,甚至对于这一民间文化遗产渐渐失去感知。这使我想到了当代文化传承和多元性的重要性。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黄梅戏的发展要不断创新,如何唱好黄梅戏、如何传播黄梅戏、如何发展传统文化戏曲是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绚丽多彩的文物与非遗令人着迷,浩如烟海的先贤哲思令人震撼,但传统文化的真正根基,并不是它既成的美丽与深厚,而是创造它、传承它,发展它的人文精神。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地创新。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要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工作劲头,坚守总书记“干在实处永无止境,勇立潮头方显担当,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期望,做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工作,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中华文明、促进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讯员:徐馨)
图为展馆内黄梅戏演员的介绍 中国青年网 徐馨摄
图为实践队员与展馆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章美琪摄
图为实践队员参展时拍摄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馨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14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