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工业大学学子三下乡感悟:汴河通南北,精神连古今
6月29日,跟随着三下乡的队伍,我出发前往安徽省宿州市汴河博物馆,对当地的红色资源进行追寻学习,旨在了解当地政府对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更加了解汴河的历史,传承和发扬红色汴河精神和治淮精神。六月夏日,云销雨霁,彩彻区明,空气清爽,汴河博物馆坐落在河畔上。钢铁的红色屋顶,如同张开的翅膀远眺着未来的美好发展,又似飘扬的风帆诉说着过往的风雨征程。
汴河博物馆位于安徽宿州新汴河景区南岸,是该景区标志性建筑。当我走近博物馆才能感受它的建筑上的魅力。远看逶迤,近看紧凑小巧。汴河博物馆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约3000平方米,共分为三层。
我跟随着小组队伍参观了汴河博物馆。走进第一层映入眼帘的皆是展示新汴河开挖和新汴河景区建设内容。二层展示大运河汴河开凿兴起和唐宋时期宿州繁荣景象,重点介绍了世界和中国运河的发展状况;汴河开凿、管理和运行情况,以及对宿州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巨大影响;汴河的考古发掘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程等。三层作为临时展厅和书画创作用房。光电古画,地理模型,还有栩栩如生的蜡像,这些穿越历史让我了解到了汴河的前世今生。汴河又名通济渠,“汴河之水,历史悠久。宋时汴河,上通江淮,下引淮水入汴,故曰汴河。”这是北宋时期对汴河的记载。汴河是沟通南北水系的一条重要河道。汴河沟通了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在古代黄河和淮河之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汴河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内涵和外延。新汴河精神是在继承和发展汴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一楼的参观让我感受最深刻。古往的历史,让我明白,汴河精神和汴水一样源远流长一脉相承。而现在历久弥新的新汴河精神本身也在治淮精神之中,是自古而来的劳动人民创造历史的通济渠精神文化的延伸,都是劳动人民为了追求美好生活改造自然的表现。一幅幅图片都展示着新汴河的建设历史。一件件文献都流露出新汴河建设的重要。黄河干流改道,导致淮河和洪泽湖不能蓄水。淮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威胁到生态安全。淮河干流河道淤积,河道行洪能力不足。新汴河工程的提出,可以解决淮河和洪泽湖不能蓄水的问题,保障生态安全。因此新汴河工程意义重大。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长钱正英说过“时间证明这条河挖的好,是一条为民造福的河”。 而没有钱正英参与编制的《治淮方略》也就没有如今的新汴河工程。新汴河工程自诞生之初就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它与濉河唐河等构成系统一同发挥作用。随着展馆走过,时间来到21世纪,这里展示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宿州市委市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引下,新汴河景区建设过程和取得新成就。一层尽头展示的建设蓝图和三层的那些憧憬未来和谐共生的画作展示,在我看来无疑正是人们对新汴河未来的美好期盼,而我也相信在党的领导下,在豫皖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在新汴河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这些美好的期盼都将成为现实。(通讯员 杨瑞)
在汴河博物馆的实践学习过程中,我切身体会到了这座博物馆创建的初心,深刻感受到了新汴河精神在当今社会中仍然存在的现实意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科学治水、团结奉献”的新汴河精神,仍然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的灯塔。新汴河精神和延安精神、大庆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样,共同构筑了中华人文精神大厦,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之魂。在国家的发展建设过程中,我们依然需要学习和发扬新汴河精神,发扬在相信科学,努力创新的前提下的艰苦奋斗和团结奉献的新汴河精神。万里长征早已走过,但是长征精神永垂不朽。新汴河工程早已竣工,但是新汴河精神永不枯竭。新汴河精神,仍然是值得豫皖苏乃至全国各地人们去学习的文化宝库,是我们在建设美好家园过程中坚信不移的精神灯塔。(通讯员 杨瑞)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6098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