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机器人初见面
“老师,这是什么呀?”科技启蒙第一课,大学生志愿者们就带着“探梦摩天轮”和机器人与新驰小学的同学们见面了!小朋友们好奇地围着这些会走、会转动的“不明物体”,小心地伸手触碰,听远道而来的大学生志愿者讲解它们的原理知识。
六年级的王佳驹是班长,他羞涩地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机器人,以后我也想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机器人。”拆分、观察、组装,志愿者王浩名边演示边讲解,小朋友们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是处在深山之中的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绘画、裁剪、粘贴、组装……“万花筒是通过三棱镜的三个反射面,把美丽的塑料碎片折射到眼睛里,形成五彩斑斓的景象。”在动手实践中,孩子们制作了专属于自己的万花筒,“我们是在上课吗?从来没上过这样的课!”不到6岁的朱子萱瞪大了眼睛,每一个童音都充满快乐和好奇。
神奇的3D眼镜制作完成后,志愿者们放映了抗日红色电影以及青岛的城市宣传片,繁华热闹的海滨城市让孩子们眼前一亮、心神向往。一飞冲天水火箭、自制吸尘器、电磁秋千……每一件科技小制作的完成都能引起孩子们更大的好奇心,最初羞涩内敛的少数民族山区儿童,渐渐变得活泼起来,开始爱上科技,不断地提问“为什么”。
文化交流,触碰出最真童声
除了物理知识、科技文化的传播,大学生志愿者们还带来了代表山东民俗文化的风筝,与贵州山区的苗族小朋友进行了一场文化交流:贵州与山东,蜡染与风筝。“我不是‘蜡娘’,但我的妈妈和奶奶都会蜡染。”提起蜡染,12岁的张金艳开心地告诉志愿者。
对于新驰小学的孩子们来说,“风筝”只是出现在课本上的一个名词。深山之中没有可以让他们奔跑的宽阔平地,气候也是“天无三日晴”,松软的土层吸饱了水,弯曲的土路充满泥泞。可尽管水洼、土坑、石子遍地,天空也飘着朦胧细雨,却也阻止不了孩子们快乐地奔跑。
“我喜欢风筝,也喜欢你们教的知识。老师,有机会的话我想走出大山,去你们的来的地方看一看!”11岁的陶今向往地说。
“我们传播的不只是单纯的科技知识、物理原理,更多的是在他们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启蒙科技兴趣,营造科技文化的氛围。”志愿者娄家浩说,民族地域不同、生活水平亦有高低,但童心没有差异,都能与科技碰撞出激烈的火花,孩子们也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小小梦想。
新驰小学共有12名教师,全部为男性,除了校长是年轻的“80后”之外,其他老师的平均年龄都在50岁左右。由于学校处在深山之中,教育资源较为落后,新驰小学没有开设过科技课堂。
本次青岛农业大学智绘贵州公益服务团将科技知识、科技实物、科技制作带到深山少数民族儿童的身边,是一次童心与科技的碰撞。大学生志愿者们用爱心和知识进行科技启蒙,放飞山区儿童科技梦。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59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