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生探寻有故事的打渔人:从过往寻痕迹,在历史中找记忆
“打渔先确定一个合适的地点、整网、抛网再收网,我们都有特定的步骤和技巧,要按照规矩来。”8月1日,“情浓渔水•探访胶东”渔业经济口述历史调研团来到了烟台市芝罘区芝罘岛,找到了对捕鱼具有丰富经验和独特见解的渔民迟云成,他向实践队员们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回忆曾经经历过的打渔点滴。“要打渔一定得能吃苦,能吃苦才能养活一大家子。”
迟云成1960年生人,父辈就是打渔人,他从1978年开始打渔,“当时打渔就为了维生,打了鱼直接卖,钱直接到手,比其它职业好很多。”82年后迟云成开始转换职业,并做了几十年的养殖生意。
78年八年级毕业,迟云成开始在100匹马力以上的大船上打渔,从禁捕期结束到新一轮禁捕期,他随着集体制船只追着鱼群在海上游走,北到海洋岛、南至舟山群岛,最短一个礼拜,最长航时一个多月,在不同的季节打不同种类的渔,“5月打鲐鱼、5月到6月打鲅鱼、入秋后打捞螃蟹、再从9月到年底捕捞黄虾和青虾。”打渔4年,肯吃苦的迟云成已然成了村子里的万元户。
不仅捕鱼期繁忙,禁渔期的渔民们也是整体忙碌。“维修发动机、船,织渔网……为开捕期做准备。”
谈起打渔的过往,迟云成讲便起来滔滔不绝,在他的记忆中,在集体制时候的船上,配备了专门的厨师,吃馒头、大米饭,自己做菜吃,这和青岛市崂山区青山村的渔民们打渔只吃地瓜干和鱼肉并不同。除补给不同外,芝罘岛打渔人数量居高不下,并未出现只有40岁以上的渔民的情况,在外地来的打渔人中,14岁开始打渔的青年有很多。“安徽、菏泽、河南、江苏以及东北三省都有很多打渔人来芝罘岛打渔,他们从一开始被雇佣到独立个体打渔,岛上打渔的外地人口已经达到了70%以上。
到1998年,岛上的集体制逐渐转为承包、个体出海,出海前,渔民们根据经验确定出海时间,也会通过放鞭炮祈求平安。“离今年禁海期结束还有1个月,在9月1日0点家家户户开始出海,最晚的凌晨4点钟也会开船离开,到时候整个海岸渔火通明,很是壮观。”
如今,在芝罘岛,船只最远出海在20海里之内,多是近海捕捞,很少进行远洋捕捞。由于雇佣人工成本太高,个体的船只很少出现雇佣打工的渔民,多是家庭自营。在价格上,渔民打上船的海产品变化非常大,“比如大虾,从以前的1元一斤到现在,价格涨了几十倍。”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便是随着打渔业的发展,岛上的渔业资源逐渐稀缺,以往丰富的鱼类如今很多已经见不到了。“芝罘岛是资源丰富的海上粮仓,随着渔业的发展,排放污染严重,环境治理刻不容缓。”迟云成补充道。
文/任雪梅图/姜文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95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