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是贵州黔东南的一个小乡村,由于少数民族居多,所以过春节的时候很有少数民族的特色。
在黔东南,侗族的春节叫“过年”,人们对春节十分看重,进入腊月后就开始筹备年货,并且几乎每家都喂有“年猪”,作为过节的肉食准备,糍粑也是侗族人必备的年货,杀猪、打糍粑预示着春节的来临。
大年三十这天,根据地区习俗的不同,有的是在午饭前去敬祭先祖,有的则是午饭后去,寓意叫先祖一起回家过年。下午的时间则是进行大扫除,一部分人将楼顶悬挂的扬尘以及室内外打扫干净,然后贴春联和年画,以清新的环境迎接新年的到来,一部分人杀鸡鸭鱼肉、清洗蔬菜,准备过节的食材,大年初一这一天是不允许搞卫生、泼水的,每个人都负责一部分工作,其乐融融。吃完年夜饭,大家会结伴一起“守岁”,零点时一起去井边放炮、烧香、喝井水,寓意敬祭水神,涉水回家,以为吉利。夜间,炉火长燃,灯明不熄,喜迎新春。
春节期间的一切食物,都要先祭过祖先后,全家人才能享用。年饭在开席前,摆好菜和碗筷,在堂屋点香烧纸,由长者首先敬请祖宗先“吃”,长者一边口念祭词和招引列祖列宗的名字,一边倒酒意思是请诸位祖人回来过年,一同享用,烧香好后燃放鞭炮,全家入席开始享用。
大年初一早上,人们一大早起来需要先去河边祭桥,然后去山上拾一些柴火回家,意为招财进宝。小朋友们穿上家长买的新衣服,在午饭后和好朋友一起去“拜溜年”,家里的长辈会给来拜年的小朋友一些零食和红包(意为“散年”)。吃过晚饭后,集中于鼓楼对唱侗族大歌或吹芦笙。
大年初一的晚上,黔东南少数民族每个村寨春节都会有自己的“村晚”,由村委会和一些年轻人负责,演员就是当地的村民,侗族大歌、侗戏、吹芦笙等一直延续至今,到现在为止,更是注入了很多新元素。
年初二是回娘家拜年的日子,但延续至今,很多人都会选择在初三回娘家拜年,在初二回娘家拜年的一般都是新妇,初三起亲朋好友开始互相串门拜年。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侗族特有的年俗。这个时候,大家身穿盛装,姑娘们头戴银饰,小伙子头缠侗帕,跟着芦笙队和腰鼓队,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出发。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并把客人拦在寨口,对唱拦路歌后才能把客人迎进来,然后便是“踩歌堂”,大家一起在室外空旷的地方围着火堆边转边唱侗歌,结束后,好客的侗家人便拉着客人去自己家里做客,特别是本寨年轻的小伙子,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们,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相对眼了大多数能够结成伴侣。
从我记事起,侗族的春节习俗便是如此,延续到现在,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619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