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为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建设,导致上层建筑方面较为落后,带来了众多弊端,传统文化的破碎就是其一。
“寻史忆半夏,守护根与魂”实践小队的实践队员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进行实地考察,记录了当地众多文化仪式、古迹遗址、文化传承与发展等内容。
经过长达一月多的走访,实践小队得出此般结论:“当地传统文化破碎,并未受到人民与政府的重视,发展前景并不良好”。
首先是传统艺术的失传,郯马五大调、双旱船、柳琴戏、郯城凿画、木板年画等当地独有的民间艺术已经没有了人去传承,目前这些艺术仅还有一些六七十岁的老人掌握,当地的年轻一代不愿学但更多地是从未听说过,导致当前传统艺术面临绝迹的危机局面。
其次是古迹遗址的破坏,重坊镇福寿塔、王朗故里公园、马陵古道、豹公墩古墓群、汉于公墓、东海孝妇冢等历史悠久的遗址,长期无人管理,荒草丛生、风化严重,只留下一堆破壁残桓,虽然这些都被列为省级或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依旧极少实际过问,更多的是放置不理的不作为状态。
然后是节日仪式的淡漠,小年敬香祭灶、正月五迎财神、元宵燃灯观灯、社日奉土祭祀、上巳暮春拜祖、端午插艾驱虫、重阳赏秋敬老、下元水官解厄等传统节日仪式已然丢失,少有人坚守。目前只有最基本的诸如春节拜年、清明扫墓此类仪式存在,大部分的传统节日已然被人遗忘,只能在历史上过问。
以及文化的错误传承与发展,最突出的是古郯文化的现代商业化,竟然以“郯子曾被孔子拜师”为卖点,而忽视其最有价值的“少昊氏鸟名官”的博学风俗、“鹿乳奉亲”的忠孝文化和“施仁讲道”的优良传统等,反而附势趋炎,实属令人啼笑皆非。而更为出名的《窦娥冤》原型“东海孝妇”也一直未得到重视,在郯城里几乎无人提起,相反却在隔壁连云港县市中建有一座“汉东海孝妇祠”专门祭奠,郯城的其他文化处境不言而喻。
还有对当地历史的遗忘,历史渊源、人物事迹、籍贯文献等都没有得到普及宣传,只是被关在图书馆里隔绝天日、束之高阁……
不可否认地是,郯城古郯文化、新村银杏文化、马头古镇文化等发展趋势较好,在商业化的基础上让传统文化得到了一定的传承与创新,值得其他乡镇学习。但其缺乏深度和广度,仅仅局限于某个方面,没有深度挖掘其中蕴含的人文底蕴,无法激发出传统文化发展的真正潜力。整体来看,郯城的文化建设仍处于一个较为落后的状态,切迫需要改变现状。
郯城县的文化问题不单单是郯城县自己的文化问题,更是全国各地其他县城共有的文化问题,而中华文化又是由无数地域文化组成的,要想强大中华文化必须重视每个地域的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物质载体,对文化遗产和遗址进行现代化的合理改造,延续生命;重构价值体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与当代适合的吸收等等。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办好今天的事,推动国家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55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