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相关社会实践调查,我本人认识到了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所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产生了自己的感悟。沉淀了数千年的中华文化,在新的时代,再一次绽放着她的美丽,惊艳了时光。
这棵古树,已挺立在那儿经历了几千个春夏秋冬的轮回。“风雨侵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焚烧过它。”如今,我们首要的便是好好保护它,正如同守护我们传承了数千年的文化。保护好传统文化,其一是“取其精华”。“礼、义、仁、智、信”,中华传统文化中那些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对社会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的,或是科学的、先进的、永恒的,我们应当弘扬、传播她们,以至让每一个人都能真正理解文化的精髓,继而接纳、吸收,融入自身发展。其二是“辩证对待糟粕”。对于那些以当前社会价值观判定会阻碍历史之轮向前的文化,比如“缠足”等,应删除;而繁琐复杂的礼节等等,我们应当采取的做法是保留它们,而不是永久的删除。或许它们只是落后于当前时代,但谁又能保证在千百年后它们依旧是糟粕?或许它们看似腐朽、愚昧,但是它们却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中国故事。
保护好古树的同时,我们如何能让它再抽新芽、重焕生机呢?
必要的是给古树打点滴,即输液。这样能够激活花木潜能,促进根系生长和芽的萌发。同样地,传承传统文化时也应当注入新鲜血液,属于新时代的血液。让传统搭载时尚的便车,让高雅的甚至是晦涩的文化变得大众通俗。最近火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便是很好的例子。“和诗以歌”,难懂的诗词配以现代流行音乐,在鉴赏团的解读下,人们发现了传统文化的深层价值。让传统的文化以时尚的形式呈现,让她活起来,流行而受众人喜爱,这才是传承文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古树也需要呼吸,除了输入营养还要让其呼吸新鲜空气,如此方能使其生机勃勃。传承文化也需要以开放的胸怀接收来自大洋彼岸的不一样的文明。著名小提琴家盛中国用西洋琴弦演绎中国经典《梁祝》,让中国的声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他说,“演奏《梁祝》,要有西方的那种装饰美,形态美,也要有从中国的水墨绘画中汲取的那种内涵。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这样才能达到音似神往、入木三分的境界。”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有机结合,绝非机械地拼凑,是牢牢抓住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守住根基,恰当地加入西方元素,或以西方器物为载体,让其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且观古树抽新芽,在新的时代,让传统文化穿上时尚的新衣,与西方文明会晤交织融合,重焕生机。返观当下,群众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缺陷和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工作所存在的缺陷令人别有一番感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苦难重重,但复兴在望,只有更好地了解国家和人民,我们才能知来路、明去路。我们要懂得肩负的责任,要更有勇气、更有定力、更有自信,先要对自己的文化自信,才能够让别人去欣赏,用行动去爱护祖国母亲。而对于正处大学初进时的我更要利用自己所有的宝贵时间去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和保护相关的活动中去。才能不枉自己是时代的一缕霞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90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