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握银笔饱蘸墨,又是一年春联红。兔年已到,春联再次“登”墙而上,来表达对新年的热烈欢迎。“寻史忆半夏,守护根与魂”实践小分队实践队员深刻体会新年味道,醉以春联背后种种,陷于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
对联是传统文化的瑰宝,春联作为新年的一个象征。相传最早的一幅春联是五代十国时期,蜀国后主孟昶写的“新年纳余庆,嘉杰号长春”。著名文学家王安石也曾经写过百姓们更换春联的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春联既是春节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不断前进的证明。明清时期的春联,朝廷对于书写用的材质、颜色都有专门的规定,《燕京岁时记》记载:或用朱笺,或用红纸,惟内廷及宗室王公等例用白纸,缘以红边蓝边,非宗室者不得擅用。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愿望。春联的字数可短可长,许多家庭习惯使用七言春联,在写法上要遵循“仄起平落”的原则,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一声调、二声调的字为“平”;三声调、四声调的字为“仄”。)撰写对联其实不难,只要把握好写法上的原则,就可以撰写出一对工整而又富有意境的春联。春联撰写好以后,贴在大门两侧就完成了。其中春联的内容是非常灵活的,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达成的心愿,比如事业有成、家庭和睦、爱情美满等等。实践队员与家人共同组装立体春联,体会动手制作的快乐的同时,也在深刻的体会春联背后的文化内涵。从一处处细节的观察,到摸索每处的按插位置,实践队员选择从春联出发,品味春联与春节的文化。
文化习俗的诞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息息相关,桃符和春节都源自古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盼。春节是历史进步的产物,而桃符到春联的演变是古人从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到人文情怀觉醒的过程。从桃符到春联,它不单单是表现形式的不同,其涉及到了社会文化发展水平、艺术表达形态、教育普及程度等等东西。桃符体现出的是人的诉求,人们期望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得到上天的庇佑,而这种庇佑的形式是固定的,也是以上天为主体进行的一种祈祷仪式。一开始桃符只是简单的绘画和雕刻,而从五代开始,桃符就包含了题词的内容,发展到明朝,春联更要去书写者和观赏者都需要具备相当程度的教育水平,才能写出对仗工整的春联来。这体现出来的,其实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进步发展,这种发展是多方面、社会整体性的发展。那一幅幅喜庆的春联,是大家渴望日子能够过得红红火火的体现,这也正是春节的本意。春节一开始是祭祀天地、安排计划当年工作历程的日子,其主要目的是希望能够在新的一年里获得上天的庇佑,能够有一个好的生活,而“春联”最初是带着驱邪、纳吉的目的。在春联从属于春节习俗前,二者都牵涉到儒家文化中,天人感应的观念。所谓天人感应,可以理解为人的行为会影响上天的意志,天也会因为人的行为产生相应的自然变化。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我们不难发现,不论春节的习俗如何变化,春节文化中所包含的核心要素祭祀和祈福始终未曾改变。
我们的传统文化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实在春节的节日活动中,也可以见到这种思想。写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一项极其重要的年俗活动。如果说,一开始春联是由朱元璋自上而下推动的风俗变革,那在此之后,民间对于这种春节习俗的喜爱,便是真真切切发自内心了。
作为新时代下的青年,像制作春联、感受春节这样能够学习传统文化的方式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传统文化的定义和种类难以界定,但是需要我们认真去发现、去学习、去研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我们这一代身上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而且这是我们每一个青年人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我们要以自身实际行动去学习文化,体会文化背后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81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