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胶南市泊里红席有悠久的历史,据传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后经代代相传,编席技术便在泊里一带流传下来,成为一种传统的家庭手工工艺。为深入了解泊里红席的历史文化,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旧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实践队成员于2月1日前往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泊里镇就此开展了的社会实践活动。
据史料记载,编织红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泊里、大场镇等地的老席匠们口口相传,战国时期孙膑遭庞涓陷害,流浪并寓居于泊里一带,由于生活贫困、身无长物便用当地老百姓广泛种植的农作物高粱的秸秆,亦称秫秸,劈成篾子,编成席子。秫秸原本为白色,因为孙膑膝伤未愈,编席时鲜血滴在席子上,便形成了席子红白相间的颜色。当地百姓为了纪念孙膑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思想家,便按着孙膑的方法编席铺在炕上,并给这个席子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席”。
实践队队员们来到当地集市,找到了一位红席继承人,从他口中得知,泊里红席是由纯手工编织,编红席的工序复杂,先把浸泡过的高粱杆劈成0.5厘米左右宽的篾子,再用刀把篾子里面的瓤刮净、刮平,直至平滑、光亮,白色的篾子还要用硫磺熏,最后按照一定规律挑上压下,构成花纹,编制成席。编席除了考验技艺,还要考验耐性,由于是纯手工艺制品,一领普通规格的红席,从起头到编成,一个好手从早编到晚也要五天时间才能完成。实践队队员收获颇多,明白了手艺人的不易
“炕上没有席,脸上没有皮”这一俗语反映了红席在当地居民心中不凡的地位。2011年,“泊里红席”被列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3年,为了对泊里红席进行保护和进一步传承,“泊里红席”商标被国家工商局注册为国家地理商标。
会实践,队员们重新定义了传统手艺人,感受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巨大魅力。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泊里红席的悠久历史,更重要的是意识到蕴藏其实的红席精神以及手艺人的匠心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应该担任起责任,传承并发扬传统文化,加强国民文化自信,才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强国。
撰稿人:刘星宇
“旧事越千年,传承永不变”社会实践队
审核过的指导老师:杨丹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6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