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之味,温柔慰藉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家乡的传统味道令人魂牵梦绕。为了探寻中华传统美食背后的传统文化,深刻感受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2022年1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计算机学院“食暖人心”实践团队以追寻“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为目的,来到了福建泉州实地探寻中华传统美食文化。
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专门前往面线糊的起源地——泉州,为的只是那一碗入口即化、足以唤醒味蕾的面线糊。
作为闽南文化的代表,泉州有不少独具特色的闽南风味美食。而说到面线糊,更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风味小吃之一,也是闽南人再熟悉不过的一道食物。实践队的成员们来到泉州后才知晓,面线糊作为早餐已成为泉州人民的一种习惯,于是便入乡随俗。经过实地考察发现面线糊看似简单,然而要做得好吃仍旧要花费不少功夫。与手工师傅交流了解到:一碗面线糊好吃与否,从入口的第一勺便知。一碗正宗的面线糊离不开精心制作的汤底,面线糊汤底的熬制通常采用猪大骨,冷水下锅,小火慢慢熬煮2小时以上,让骨肉中的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充分渗入高汤中,直至骨汤呈奶白鲜浓状即可。
在实地探寻和亲自尝试后,实践队的队员们对其相关历史典故进行了解。传说,面线糊的产生也跟艰苦的生活有关。乾隆下江南时,来到一个叫罗甲村的小村庄。那时正值粮食短缺的时候,村民全都穷得揭不开锅。为此村民急得是团团转,实在想不出要弄什么吃的来招待皇帝。乾隆在一秀才家门口下了轿,村里人都替秀才捏了把汗。秀才的妻子急中生智,在墙角找到一些往年丰收时啃剩的猪骨头和鱼刺,洗干净后下锅熬出一碗汤,又去柜子里扫出一把面线碎和一把木薯粉,和着就做出了一碗面线糊。乾隆吃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马上问这“龙须珍珠粥”是用什么做的,这秀才妻子真是巧,立即大胆回答,这是祖传秘方,用上等面线和特等精制地瓜粉加工而成。皇上大大赏赐这个巧媳妇,面线糊也就这样传开来。
通过本次对面线糊的了解,“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收获颇深,对于该小吃的历史文化和人文底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正如这座城市一般,没有喧哗浮华,厚重与历史感尽显。面线糊是闽南人民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创造,享用面线糊,需要带着一颗愿意慢下来的心细细品味才合适。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道独具特色的闽南风味小吃,是闽南人民享受慢生活的见证,是闽南惬意生活画卷的一个缩影,来到这里,不妨放下浮躁,只管一头钻进市井街巷里,畅快淋漓地吃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感受这充满烟火味的朴素幸福。
这一碗看似简单却让每个闽南人牵肠挂肚的小吃,无论身在闽南,还是独处异乡,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线糊,是平凡一天的开始,亦是来自家乡的温柔慰藉。
撰稿人:陈泽超
“食暖人心”社会实践队
审核过的指导老师:杨丹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418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