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师是冀南最早的革命发源地之一,六师党组织不仅为冀县播下革命火种,而且随着党员和进步学生走向社会,又将革命种子撒向天南海北。2023年1月29日,曲阜师范大学“溯红先锋队”社会实践队队员范雨佳为切身领悟红色六师的精神,前往“六十精神百年薪火”文化街区进行了实地参观学习。
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简称“六师”),位于冀州古城南门外西侧,建于民国12年(1923年)。据民国《冀县志》记载,直隶省时有5所师范学校,一在天津,二在保定,三在滦州(今滦县),四在顺德(今邢台),五在宣化。民国12年由“省会议决复于冀县设校”。由财政厅拨开办费,购冀县城南民地90余亩建筑校舍,定名“直隶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28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立第六师范学校;1933年10月更名为河北省立冀县师范学校。
红色六师,历史回眸。“六师”自1923年创建至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历时14年。生源北起博野、安平,南道清河、威县,西至柏乡、广宗,东至山东平原、恩城,共招收40余个教学班1280名学生。六师作为当时冀南和冀中数十县的高等学府,不仅培养了大批师资,而且是冀县乃至冀南最早的革命策源地之一,被誉为冀南大地“红色六师”、“革命摇篮”。
抗日救亡,投身革命。1934年4月,中共冀枣工委书记李力,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在六师发展党员,重建了六师党支部。张海峰任支部书记、郑树筠任组织委员、王鸿鹄任宣传委员、李子谦任支部委员。六师党支部复建后,组织领导六师学生开展了抵制“会考”、纪念“红五月”、纪念“五卅运动”以及群谏宋哲元抗日等一次次革命活动。大批学生在斗争中得到搬炼,黄南大众在苦难的旧中国看到了光明和希望。
正如六师的校歌内唱到“唯我六师,屹立古城。赓续前贤,历出精英”。省立六师,从西学东渐的历史天空下走来,脱胎于民国教育之赢弱母体,终止于抗战之烽火硝烟,三易校名,一次扩建,历存14载春秋。革命六师,始终以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为己任,学运与国运同呼吸,犹如一面鲜红的旗帜,点燃冀南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并燎原于中国之苍茫大地,谱写了一曲书生报国的恢宏乐章。精英六师,广育各界英才,传承文明薪火,1200余名优秀毕业生遍布华夏,8位副部级、36位军级领导干部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之栋梁。
通过实地参观,增强了队员对于党史的学习和了解。同时也有利于我们认真学习并宣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队队员表示,通过重温峥嵘岁月和学习党史,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以致用、以学促用,同时也激发我们作为青年学生应当勇于担当、砥砺前行的责任和使命。
撰稿人:范雨佳
溯红先锋队
指导老师:孙泽玮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9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