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宁,是我国当代卓越的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是具有诗、书、画、印、美术史论全面修养的学者型艺术家。他在各个艺术阶段的创作,以及他九十多年的艺术人生,构成了颇具研究价值的艺术个案。
为探索以国画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掘用好于希宁艺术文化资源,发掘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鲁地拾遗实践队队员来到了山东省博物馆“三魂共一心”纪念于希宁诞辰110周年展,观赏国画艺术的意境美、意趣美、传神美,感受博大精深的中华精神,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德润心的神奇力量。
于希宁,山东潍坊人,原名桂义,字希宁,及长以字行。别署平寿外史,鲁根、管龛、梅痴,斋号劲松寒梅之居。于家世代以翰墨著称。诗文歌赋,传名于后世者,不乏其人。擅国画。1933年进入上海新华美专学习,1936年毕业于上海新华美专,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俞剑华等。
于希宁生前以“才德勤修养,三魂共一心”为座右铭,在绘画中强调国魂、画魂与人魂的统一,拓宽了传统花鸟画的人文境界,成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推陈出新的优秀代表。
他曾撰文指出:中国画艺术有其深厚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建立在它的民族性、历史性和科学性之上的,有牢固和稳定的基因,但它也有历史的局限性,必然要随着时代而发展变化。这种变化是立足在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又不断吸收古今中外的营养,最后同化为自己的血和肉,这就是一个民族艺术能够衍续它的生命而经久不衰的根本所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陈旧的规格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必然要受到冲击而破格。破格之后,绘画艺术又将进入一个新的自由阶段,当这一自由阶段发展到一定时期并取得新的经验时,就会产生新的规格。不破不立,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永无止境。
通过观展,鲁地拾遗实践队的队员感受到,传承中华文化从来不是口号,是具象的人生场景,有血有肉,更有正能量,大担当和永续传承。以于希宁为代表的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文艺大家,人们愿意抱着温情与敬意走近它,更去走进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53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