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烙画葫芦,体味非遗文化
中国青年网莱州1月16日电(通讯员 李承鞠)为传承非遗文化,曲阜师范大学统计与数据科学学院“留驻历史印痕”实践队于1月16日前往莱州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烙画葫芦这一中华民族艺术瑰宝的传承与发展。实践团队走访烙画葫芦手工艺人,聆听匠心故事,体验烙画葫芦技艺,深入了解烙画葫芦,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与新时代碰撞出的无限魅力。
在一个温馨的小店里,整齐地摆放着琳琅满目的烙画葫芦工艺品。观赏到一个个精美的烙画葫芦,艺术的每一刹那充斥头脑,视觉享受在此时逐渐饱满。一位带着浓厚艺术气息的女士坐在桌前,手灵活的运作着,在一个葫芦上翻飞跳跃,使一个不起眼的葫芦逐渐变成惟妙惟肖的工艺品。
图为“若风烙画”工作室内成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承鞠 供图
这位女士名叫李妹,出生于山东省莱州市,现任山东省莱州市民艺协会理事,从年幼起受父亲熏陶便酷爱绘画热爱民艺,心中一直都有对艺术的追求与执念,自己反复摸索,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中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表面创作出人物、花鸟、走兽等作品,如今葫芦烙画被列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她自己也在用自己的三寸烙笔为民艺的非遗传承尽微薄之力。她的作品典雅细腻,灵活生动。她数十年如一日地钻研烙画葫芦,创作了多个细腻感人的作品。
图为李妹向实践队员介绍烙画葫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承鞠供图
李师傅向实践队员介绍到,烙画以黑、棕、茶、黄、白五色为主要色调,线条粗细不一、简洁明快。完成一幅烙画作品需经过设计、构图、选料、拓稿、熨烙、修整、平磨、抛光、设色、装裱等步骤,根据构图需要掌握烙具的速度、控制烙具的温度、把握烙具的角度和压力,使用落、起、止、走、住、叠、圆、回、藏的运烙技巧进行创作。烙画包括点烫、立体烫、工笔白描烫、面烫、线烫、冷烫、烘烫、间隔烫、特技烫、混烫等多种技法。小小的葫芦,凝聚起智慧与匠心,承载着执着与坚守。
图为李妹现场制作烙画葫芦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承鞠供图
李师傅说:“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愿从事这一行业,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观念正在发生着变化,因此人们一般不会关注葫芦烙画这种民间工艺文化事业。这就涉及很多问题,比如传承人的就业或者生活保障等。我也曾面对过现实的问题,但仍然因喜欢而坚持这项技艺,希望能够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让这项手艺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喜爱了解这项民间艺术。”
图为队员正认真学习葫芦烙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承鞠供图
实践成员不禁感叹,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机器取代了手工制品,葫芦烙画这项技艺很少被人提及。这项慢慢淡出人们视野里的技艺,内中含着的是制作者的情感,是对这项技艺的热爱,也是对接受者的祝福,其价值远远高于机器制作。
多一人学习,便多一份传承,多一人知晓,便多一份宣传,而此番实践的感悟和收获,还远不及此。 虽然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采访过程中没有掌握采访的话语权等。但是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我们不仅锻炼了胆量,收获了社会经验,还从中学到了团队合作方面的技巧,也是我们第一次切身地担当起社会责任。本次实地考察之后,团队也就烙画葫芦目前的状况与未来的发展策划了一整套详细的“复活方案”,让“非遗”不再成为“遗产”,让“传闻”不再只留于心中,讲好非遗故事,增强文化记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度“飞入寻常百姓家”。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每一位青年都应将继承和保护非遗文化为己任,有一分热,便发一分光,让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发展、技术进步更紧密地结合,焕发属于这个时代最独特的光彩。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体验其中并有感悟所得的同时,也应尽力担责任,通过实践传播非遗,让非遗传承创新同青年共“青春”。(通讯员 李承鞠)
团队成员:李承鞠
“留驻历史印痕”实践队指导老师:高原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30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