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万木雕,松柏始杰然。”木雕是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取木为材,制木为用,一锤一凿一刻刀,一笔一划一人生。为深入了解木雕文化的悠久历史,感悟非遗传承背后的匠心精神,2023年1月15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寻根增华”文化传承实践队队员来到山东省曹县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学习参观,通过实践走访更真切地体会以意塑型的木雕工艺。
开展实践前,实践队员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曹县是中国木艺之都、中国杨木加工之乡、中国泡桐加工之乡,也是全国最大的棺木出口产地之一。云龙木雕工艺有限公司是曹县木雕的传承基地,把曹县丰富的林木资源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产业,多年来,其产品一直深受广大国内外客户的青睐,产品主要出口日本、韩国及欧美市场。其董事长蔡秀芳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曹县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她用一把雕刻刀坚守传承,带领手艺人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
在事先联系好的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实践队员首先来到了木雕师傅工作的车间,认真观摩师傅们娴熟流畅的雕刻工艺。据工作人员介绍,曹县木雕传统的工艺流程主要分备料、下料、依样描画(上墨线)、制坯、粗雕、修光、精雕等步骤。木雕的制作不仅要懂得雕刻工序,还需要很好的悟性和细致的用心,雕刻时多一气呵成,用刀讲究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长线条流利顺畅,短线条干脆有节奏。经过观察,实践队员发现车间内的各项工作分工明确,工人在木工车间做木板拼接,妇女在雕刻车间做雕刻,一些技艺精湛的师傅则从事独立设计的木雕制作。当实践队员向木雕师傅询问他们对日复一日的雕刻工作的看法时,师傅露出了朴实的笑容:“雕木头啊,就和吃饭喝水一样,早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用他们的话说,这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门工艺,一种文化底蕴。
跟随工作人员的步伐,实践队员来到了“入木三分创新中心”展厅。在这里,实践队员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木雕屏风、挂屏、立体艺术台屏、神龛、罗汉、佛像以及各种家具雕刻装饰组件,一块块或圆或方的木板上,浮动的人物和动物栩栩如生,诉说着生活的韵味,也演绎着曹县木雕的发展史。云龙木雕的董事长蔡秀芳曾提到曹县木雕“既有浮雕的品味,也有立体圆雕的手法”,这些凝聚着手艺人们的辛勤劳动与智慧的作品或巨大惊艳,或朴实无华,或绚丽夺目,无一不引发实践队员的惊叹和赞美。曹县木雕发展传承到今天已有七大类三千六百多个品种,木雕制品涵盖生活用品、祭祀用品和艺术品等多个领域。从名不见经传的小乡村,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诞生地,从未经处理的原木,到一件件精美的工艺品,曹县木雕以李庄村为中心辐射到全曹县,产品出口国外,其中所产棺木80%出口至日本,而实现这个跨越只用了30余年的时间。从起步到精湛技艺,非遗背后凝聚的是匠心,是几十年来木雕手艺人不断的努力和实践,他们抱朴守拙,创新发展,内心笃定,精益求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制作工艺。择一事,终一生,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工匠是职业,是态度,更是精神和信仰。
在匠人的刻刀下,没有生命的木头变得层层叠叠、玲珑剔透,成为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甚至甚至古典戏曲中的人物景观,甚至成为无价的艺术品,为世人展现了一幅幅珍贵的人文历史画卷。
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域文化发展、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作为非遗项目,曹县木雕流淌着历史文化的血脉、承载着传统社会生活的缩影。木雕工艺中体现出的对繁复的细节的认真和重视,在实践队员看来不仅是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能够成功的关键,更是中华民族严谨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在呼唤工匠精神的今天,“寻根增华”文化传承实践队相信,曹县木雕在带给我们艺术愉悦的同时,也能够带给我们更多时代精神的启迪。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29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