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齐吼秦腔”。秦腔文化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为挖掘、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组成的赴彬县“精准扶贫”2017年暑假社会实践团,顶着40多度的高温奔赴彬县龙高镇南芦村,对当地独具特色的秦腔文化展开调研。
向当地领导了解情况
白云千载曲不断
秦腔又称乱弹,乱弹源于西秦腔,而梆子腔则来源于老秦腔(东路秦腔,同州梆子),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秦腔唱腔慷慨激昂,宽音大桑。我校实践团成员们在走访中了解到,南芦村不但经济发展较为突出,文化发展也没有落后。秦腔文化便是南芦村的一大特色,每年庙会等各类文化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在过去几年中,正月初三至十五唱大戏,南芦村会自行组织队伍进行演出,而其中的领头人就是当地民间艺人王鼎武先生。
7月23日下午,实践团成员对王鼎武先生进行了专访。王老先生自幼便在艺术方面极具天赋,秦腔音律一听便会。今年王老先生已达70岁高龄,但还是奋战在秦腔演出的第一线,1979年正式入行,1981到旬邑县开始专业训练。在与实践团成员的交谈中,王老先生提到想要打破常规,将龙高镇每位秦腔爱好者整合为一体,组成民间戏剧团,在彬县甚至陕西省各地进行演出,将南芦村的秦腔文化发扬出去。
采访王鼎武老先生
声犷腔浓音韵畅
秦腔作为西北地域特有的剧种,是真正的秦人站在黄土高原上用劲从心里吼出来的,豪放里夹杂着点点野气。当秦乐响起,其唱腔铿锵健壮,板胡锣鼓,提袖吼唱,无拘无束。王老先生随即演唱了几段花脸唱腔,使人一听便有荡气回肠,声震玉寰之感。一位铮铮铁骨男儿在黄土高原上扯着嗓子嘶吼的巨幅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一股苍凉、粗犷、豪迈的感觉也油然而生。
后继人稀传承难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历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其他戏曲艺术一样,秦腔一直经受着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各种考验。
年轻人思维活跃,思想开阔,应当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中坚力量。但因为经济等原因人员流失过多、老龄化严重、传承断层、组织班子稀缺。南芦村秦腔文化难以集中力量、形成规模。在秦腔艺术的传承上,只有新鲜的血液才能发出耀眼的光芒。加强推动青年传承秦腔文化是秦腔发展的重中之重。
王老先生向成员们展示秦腔唱法
拔地千笋写春秋
7月24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与彬县龙高镇南芦村村委会代表领导及当地秦腔艺人在龙高镇镇政府开展研讨会。进一步探讨在精准扶贫背景下如何推进南芦村优秀秦腔文化传承,并借此增加就业机会、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南芦村支部书记王永刚对秦腔文化发展寄予厚望,希望通过秦腔文化发展带动建档立卡户脱贫,走具有南芦村特色的精准扶贫之路,从文化和精神层面上给予贫困地区帮助。王书记同时表示,秦腔艺人要形成自己的组织,将组织正规化、规范化,形成有具有明确目标、任务的艺术团体,才能走的更远,走的更高。
实践团成员认真听取两方意见认真讨论后提出“一成立、一脱贫、一见效”的建议。希望在南芦村村委会的领导下,成立南芦村秦腔艺术团,保证其正规化,规范化发展;再利用艺术团发展中的岗位需求,提供贫困户就业资源,早日实现南芦村脱贫任务;最后秦腔艺术团积极向外界联系,参加大型比赛或演出,将秦腔文化打造为南芦村的一张文化名片。
与当地领导合影留念
根存黄土气铿锵
秦腔的根存在黄土高原的泥土里,在黄土高原的蓝天白云上,在秦地人滚烫的血液里。秦腔在这片贫瘠而又神奇的土地为中华民族启发了多少堪称脊梁和中流砥柱的人物。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冲击,传统秦腔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想要发展秦腔要走的路还很长,绝不能让秦腔成为三秦大地的挽歌和绝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410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