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结晶,蕴含着我国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贯彻二十大精神、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承担起新时代中国青年的责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引导更多青少年关注非遗文化,提高潍坊风筝的大众知名度,12月22日,“纸鸢同风起,译起向筝嵘”实践队在队长房子涵的带领下进行了“传播纸鸢之采”实践活动,致力为潍坊风筝非遗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实践队员于台上宣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房子涵 摄
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潍坊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为深入了解潍坊风筝,给同学们以更加深刻透彻的讲解,让潍坊风筝更立体的呈现在同学们面前,实践队队员深入山东省潍坊市进行实践考察,实践队以杨家埠为起点,探寻潍坊风筝的发源地,观摩非遗传承人制作风筝,参观非遗风筝作品,邀请非遗传承人填写调查问卷,为潍坊风筝的传承提出建议,亲自动手制作风筝,感受非遗传承的奥秘。
图为实践队员向非遗传承人请教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房子涵 摄
实践结束后,实践队员合作分工,通过实体图书与网络资讯等多渠道搜集潍坊风筝相关资料,精心制作PPT为宣讲工作做准备。潍坊是世界风筝的发源地,又称潍都,鸢都,制作风筝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潍坊风筝是山东潍坊传统手工艺珍品,是民间传统节日文化习俗之一。现在世界上70%以上的风筝都是出口自潍坊。它的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传统手工业发达,文化积淀深厚。此外,潍水文化既是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有自己的特色,早在明清两代就以“二百支红炉、三千砸铜匠、九千绣花女、十万织布机”名扬天下,素有“南苏州北潍县”的美誉。根据查询到的资料,实践队员对宣讲主题和宣讲内容进行了详细准备,明确了宣讲会的主体,制定了完备的宣传方案。
宣讲会正式开始时,团队成员赵一帆担任主讲人,她围绕“非遗文化”、“鸢都非遗”、“风筝文化”这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文化特征和文化性质、保护体系;再以潍坊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通过播放团队前期实地调研拍摄与制作的视频,介绍了潍坊现有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风筝。潍坊风筝具有浓郁的地方生活气息和生动的气韵,扎制博采众家之长,特别在风筝的造型结构和绘画色彩上,把制作木版年画的工艺移植到风筝上,把国画的传统技法,运用到风筝的绘制上,形成了造型优美、扎工精细、色彩艳丽的独特风格,成为中国风筝的一个重要流派。以其材料的奇特选用,设计的夸张变形,画工的年画技法,以及放飞的巧用力学原理,构成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神韵,蜚声古今中外。最后,团队成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目的,提出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动。
宣讲结束后,实践队员于街头和社区免费发放关于潍坊风筝的明信片和宣传册,为确保活动顺利举行,小队在前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搜资料、设计版面、增添纸鸢元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全队人的心血。通过发放宣传材料,人们了解了潍坊风筝的特色、题材,寓意、历史背景以及发展现状。市民们了解到:“潍坊风筝是寄托着人们的理想和愿望、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娱乐品。其选材讲究、造型优美、扎糊精巧、形象生动、绘画精细、品种繁多、起飞灵活。它的题材非常广泛,包括人物、飞禽、鱼虾、文玩器物、历史人物、神话传说等等。潍坊风筝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鲁国大思想家墨翟制作第一只“木鸢”,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史渊源深厚。在2006年5月20日,潍坊风筝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实践队员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房子涵 摄
本次宣传活动加深了人们对于风筝的了解,重视起风筝的社会价值,深入风筝的传承挖掘,进一步唤醒了人们对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意识。不仅使潍坊风筝这一老传统艺术通过新的内容呈现,借助新的形式传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有利于让潍坊风筝成为知名文化符号,为潍坊市非遗传承注入新的力量,而且让更多的大学生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纸鸢同风起,译起向筝嵘”实践团队将继续努力,让更多人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贡献自身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99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