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鼓励青年学子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寻梦逐根传统文化队以“扎根时代沃土,弘扬传统文化”为主题,于2022年1月10日至15日对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农村集市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实践,旨在加强青年学子对赶集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的了解,为赶集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赶集”一词的故事
相传在黄帝时期生产能力还并不高,但随着生活资料的增加人们发现当他们需要其他生活物资的时候,往往无法单独轻易获取。这时候就出现了以物换物的行为,但是很快小规模的村落无法满足交换需求。于是在部落首领的主持下,古人们开始约定集市开放时间,在集市开放时可以进行物品的交换,人们也逐渐就把在集市上交换物资成为“赶集”。而发展到现在,由于在繁华的城市中商品交换的需求已经基本被随处可见的超市、便利店等场所满足,因此城市集市逐渐消失,而在相对不发达的乡村,赶集文化流传至今,因此现在“赶集”也特指乡村中的一种买卖货物的方式。
认识赶集文化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赶集文化,实践队员们不仅在线上查询资料,而且线下拜访了西山亭村的村长韩涛以及村中数位老人。
通过线上学习,实践队员得知赶集属于一种民间风俗,在北方叫“赶集”,南方也被称作“赶场”、“赶山”、“趁墟”,叫法不同但赶集的形式在南北方都差不多,百姓们会在集市把自家多余的物品卖出去,也会顺便买一些需要的生活用品。开集的时间也非常有讲究,具体不同的乡镇会有所差别,但通常都是祖辈们早在旧时就选好吉日,之后按照一定的周期往下开展。集市开放时间多则几日,短则几个时辰,因此抓住交易时机非常重要,所以集要“赶”。
而村长韩涛也告诉实践队员,发展至今农村的赶集早已不仅仅是为了买卖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一种情怀。农村家庭中物资的丰足与消耗通常与集市的周期相同,赶集看似是一件小事,实际调节着农村的生活节奏。农村大集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环境,也为平时没时间走动的乡里乡亲之间搭建了特殊而亲密的沟通桥梁。正因如此农村的老人也许不认字,不懂得历法,但他们一定知道哪天要去赶集。对于农村长大的小孩,赶集更是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不一定非得买点什么,去蹭一蹭集上的烟火气儿也是高兴的。
图为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西山亭村的附近农村集市
浅谈赶集文化现状
实践队员们经过赶集实践后,在感受到乡村赶集文化浓浓的乡土韵味与朴素的风土人情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阻碍它发展的明显弊端,并总结出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大集上环境脏乱差、交通异常堵塞且食品安全成忧。
而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实践队员们也进行了思考与讨论,并提出是因为集市的自发性使其责任主体不明确,同时也缺少专业的管理机构来管理和引导的观点。听了队员们的讨论,韩村长给予了肯定,并告诉了实践队员们目前有关部门针对这些现象的一些整改对策。第一,聘请专业的管理机构,对于农村大集上的卫生以及秩序进行管理,确保集市的整洁。第二,加强农村大集上的食品监管,严格查处一些假冒伪劣以及三无商品。第三,设立固定的摊位,规范集上摊贩的摊点,不得随意占道经营,堵塞交通。这些措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赶集文化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与创新并进,与新时代同行。
图为实践队员张云畅在赶集
赶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为了更加了解现代社会下人们对赶集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看法和态度,在此次社会实践中,实践队员们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
结果显示,虽然有近半数的人担忧赶集文化会被新时代的潮流所取代,但还是有83.6%的人写下了自己的赶集故事并认为赶集给自己留下的美好回忆是逛再大的超市也无法抹掉的,赶集的传统值得延续下去。更是有90.57%的人认同赶集是典型的农耕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泊,衔接新时代文化,融入时代精神,让赶集文化与时代共同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77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