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是华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它承载着先民们的智慧结晶,开启了人类社会的史前文明。黑陶是继仰韶文化彩陶之后的优秀陶种,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黑陶文化源于黄河流域,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构成中国文化的渊源龙脉。响应国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2023年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鲁地拾遗社会实践队成员姜筱璇来到位于胶州市少海孔子六艺文化园的黑陶艺术馆,开展对胶州黑陶的学习调研活动。
在参观黑陶艺术馆之前,实践成员利用各类网络平台,对胶州黑陶文化相关资料进行了充分阅读。经过学习,成员了解到胶州陶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胶州就有了黑陶生产,距今已有4500多年历史,并有着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中的薄胎黑陶,代表着这一类型陶器的杰出成就,外表光亮如新,刻有各种镂孔和划纹装饰,反映了三里河文化时期高度发展的制陶业水平。1974年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胶州三里河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以其“黑似漆、亮可鉴、薄如纸、轻若纱”四美并臻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蛋壳陶”,定为国家一级文物,长期陈列于国家博物馆。三里河黑陶面世,为胶州黑陶工艺找到了历史传承。
1月7日下午,实践成员前往胶州黑陶艺术馆,对胶州黑陶历史文化展开进一步的调研。走近黑陶艺术馆,映入眼帘的的就是一对一比一仿制的黑陶高柄杯,其精细的的制作工艺,让人不禁感叹四千年前先人们的智慧与手艺。馆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黑陶艺术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各类“蛋壳陶”制品。蛋壳陶均为细泥陶,陶土来自河湖沉积的细泥,经过淘洗,不含任何杂质,胎薄而且均匀,颜色单一纯正,制作上普遍采用轮制。通过器物口、底足均能看出类似同心圆的痕迹,部分器壁隐约可见快轮旋转时形成的细密细弦纹,器壁极薄,最薄处仅厚0.3毫米。蛋壳陶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在参观黑陶艺术馆的过程中,实践成员了解到黑色自夏代起备受尊崇,商周乃至秦汉都表现出浓厚的“尚黑”遗风。古人以五行中的黑色为正色,并认为黑色有辟邪作用,这种观念影响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黑陶在历史上曾一度兴盛发达,是当时奴隶主和贵族们饮食、盛水、煮饭等生活用具的主要来源,样式多变、分布广泛。但随着后世瓷器的出现,黑陶的地位受到冲击,逐渐被取代,以至于在数千年的时间中处于失传的状态。后经几代学者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89年将黑陶的制作工艺完全破译,并在传统黑陶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创新,继续发扬光大黑陶艺术。
黑陶艺术馆馆长刘锦波潜心研究几十余年,制作出薄如纸的器壁最薄处仅0.1毫米的蛋壳黑陶高柄杯,使得这项失传数千年的古老技艺获得新生。馆内展览的多为刘锦波先生的艺术作品,其精细程度令人赞叹不已。黑陶艺术馆的成立,也为喜爱黑陶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交流实践的场地,馆内还设有拉胚绘制等体验活动,让参观者有机会亲身体验黑陶制作的相关过程,许多学生也在此进行研学活动,感受黑陶艺术的无限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3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