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由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与精神追求。为深刻学习党的二十大推进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成就,鼓励学生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与保护,鼓励学生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献计献策,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鲁地拾遗实践队伍在山东省开展了相关社会实践活动,于寒假期间,实践队伍的队员前往山东各地,进行传统文化的探究活动。
一、调研民意,决定实践方向与形式
在鲁地拾遗队的第一次网络会议中,队长吴楠提议首先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探索当代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进行初步了解。本次调查问卷的填写分为线上调查问卷及街头调查问卷两种形式,队员们收集了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传承相关的问题,将它们制作成线上调查问卷,发布在网络后,有近百人参与了此次线上调研。还有一些队员则在街头随机采访路人并让他们进行调查问卷的填写,确保了问卷的科学性。最后队员们分析问卷结果,得出结论:大多数人肯定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但仍有一小部分人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因此,鲁地拾遗队将目光放向传统文化的“传”与“承”上,希望在社会实践中能够探索文化传承的最佳方式,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
二、多种形式探索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根据线上会议队伍成员的探讨成果及各地的防疫政策等,队长吴楠决定本次社会实践采用云参观的形式,即队员们或实地考察家乡的传统文化馆,探索家乡现存的传统文化形式,并以线上视频的方式推行,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能够体会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或在家进行传统文化的技能学习,在剪纸、盖垫、花灯等的制作过程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千年流传的缘由,探索如何将其更好地“承”下去。实践队队员高科选择在家进行山东特色花灯的制作,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观看了几部有关花灯的纪录片后,队员开始了对花灯传统文化的探索。花灯,又名灯笼,是起源于中国的一种汉族传统民俗工艺品,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通常花灯由纸或者绢作为灯笼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条制作,中间放上蜡烛或者灯泡,成为照明工具。受汉文化影响,在亚洲华人地区,许多国家的庙宇中,灯笼也是相当常见的物品。队员在进行材料准备时,选择了经济可行的方式,用废弃纸盒、口罩等进行花灯的制作,既能体会传统花灯的制作过程,又能践行环保、经济、实用的原则。由此,队员在花灯制作中联想到,“传”是原原本本地保存,不让传统文化工艺品失传,而当今传统文化的“承”是继承、发扬,不仅要保存,还要将其发扬光大。如果在传统文化保留其精神内涵的同时,改变其外观,采用经济可行的方式去创新传统文化工艺品的形式,或采用新颖别致的方法,能与当今年轻人中盛行的国潮合流,借国潮之风,让传统文化愈行愈远。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关键在于文化内涵与形式的创新转化。
本次社会实践探索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创新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存在的新形式,实践资料和成果还被汇编成社会实践推文在微信公众号、高校微博等平台陆续发布,形成调研报告。实践队员们表示,对传统文化的“传”与“承”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人民大众的纽带,应创新传统文化宣传形式,将其以更加大众化的方式普及到每一个人。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92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