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探究民间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为传统民间艺术的弘扬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2023年1月寒假期间,曲阜师范大学古韵遗艺调研团于日照、滨州、菏泽等多市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调研,日照分队成员就家乡日照的传统非遗——农民画展开调研,并对家乡农民画的传承发扬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躬身实践,感受艺术家笔下非遗魅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时间的淘洗后,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中沉淀出来的瑰宝。风雨颠簸后的闪耀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非遗传承的迫切。在当下多方面高速发展的社会,留住文化的存根、守住老一辈匠人的情怀应成为我们肩上的责任。
作为调研团的一名成员,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加深了对民间艺术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受益良多。
在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后,我开始进入实践阶段。走进日照民间艺术——日照农民画,我去到了日照市农民画展览馆,而且在我参观我的家乡滨州博物馆时也发现了日照农民画的身影。在调研的过程,通过讲解人员的讲解,我系统地了解到日照农民画起源于抹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为了配合政府宣传发展生产,农闲时到处都涂画着新时代生活内容的画面,大量内容取材于新中国农民的生活面貌,真正意义上形成日照抹画的新形态,被称为“农民的画”。美术馆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到,20世纪70年代,日照举办了“美术学习班”,20世纪90年代成立日照市美术馆,最终形成了力量雄厚的农民画队伍,成功打造日照农民画品牌,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日照农民画在滨州博物馆展出。 通讯员 高惠阳 摄
反思现状,关注当下社会存在问题
除此之外,我们团队还对日照本地及其他地市的民众进行了问卷访查,调研当今大众对非遗的熟知和重视程度。通过本次社会实践,我发现非遗的传承并非我们认为的那样理想化,青年热情缺失、大众审美观念改变、传承队伍能力欠缺、传承人老龄化、大众对非遗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仍然存在,我深切感受到非遗传承应得到重视,我们在埋头生活的同时有些珍贵的文化正在逐渐消蚀。当下的时代特点促使人们将目光放在了更便捷更智能化的技术上,从而忽视了那些内蕴丰富的乡土文化,匠人和文化本身都应该得到大众和社会的尊重。
图为实践队员临摹日照农民画。 通讯员 高惠阳 供图
诚心感悟,积极投身非遗传承工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整个社会实践过程,队员们从中受益颇深,我也了解认识到了很多。首先,我自己亲身实践的能力有所提高,在后期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中强化了自身的人际和社会交往能力。我更是深有感触非遗需要多方面的切实努力,非遗传承需要观念深植于心后付诸于实践,不要让“非遗传承”成为空口无凭的形式主义,一旦我们流于形式,不只是这些正式的文化会离我们远去,它们身上寄托的匠人精神和老一辈艺术家们的多年坚持也终将功亏一篑。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图为实践成员指导民众填写调查问卷。 通讯员 黄春燕 供图
“文化遗产不可再生,加强保护刻不容缓”,不管是日照农民画还是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财富,我们要传承的不只是握画笔的能力,延续的更是继承人们满怀热忱的红心。传承下去这门艺术、这种文化应该是新时代青年主动担当起的使命责任,同时非遗传承也需要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多方发力才能看得见成效。走进民间艺术,传递文化火炬,赓续非遗血脉,让非遗芬芳永驻人间,是曲园学子亲身感受非遗的价值和意义,也体现了新时代青年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向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的强大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74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