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寻迹特色民俗,传承地方文化,1月4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萤火微光实践队”社会实践队员采用线上实践方式,对山东省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登草柳编进行了深入了解与学习。
笸箩、柳条箱、饭篮、菜篮、笊篱这些对于老一辈威海人来说,是家中常用的生活用品,也是童年的记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通常由柳条编制而成。
文登草柳编就地取材,选用杞柳为主要原料。据“文登旅游”介绍:每年六七月间,将柳条割回家,放入水中浸泡三天,用剥皮夹子将表皮剥净后储存,使用之前放入水中浸泡一夜,第二天再用,经过这样处理的柳条柔软有弹性,便于编结,不容易断裂。
据介绍,文登草柳编的工艺流程大体分为备料、浸泡、去皮、编织、熏蒸、晾晒等环节,全部采用手工制作。
文登草柳编制作工艺已被列为文登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威海市第二批市级文化遗产名录和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登草柳编是古代劳动人们智慧的结晶,体现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原则,对于研究胶东地区传统农耕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据1996年版《文登市志》等史料记载,文登草柳编在当地有上千年的历史,并于清朝中期至上世纪初达到鼎盛。当时,文登几乎人人都会草柳编,加之不少草柳编艺人不断探索研究,使得近代文登草柳编技术达到较高水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草柳编曾作为重要的手工业在文登推广普及,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登区高村镇二甲村的草柳编制作技艺。该村草柳编独具一格,久负盛名。解放后,文登曾成立“聚生百条社”,召集高村二甲村及周围村庄近百人进行集体手工编织。20世纪90年代由于机械化生产及合成材料的冲击,文登草柳编逐渐退出市场。
来自威海的实践队员向其他队员讲述了奶奶家常用的草柳编制品,如笸箩、篮子。笸箩可以用来盛放春节期间的大饽饽。篮子则是干农活时常用的工具,或大或小,都是威海农村常见的生活用品。
调研活动中,实践队总结道,传统手艺正面临着传承困境,文登草柳编制作者大多为老年人,而且长期制作草柳编的人数很少,掌握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并不多。在销售方面,以文登草柳编为代表的器具价格并不低于其他塑料和不锈钢材质的器具。队员们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可以增加问卷调查环节,增强队非遗技艺的了解。
因此,作为青年,我们理应争做文化传承者,积极彰显保护家乡非遗文化青春担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力贡献家乡城市文化发展;用青春力量讲好家乡“非遗故事”,努力凝聚文化传承青春正能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50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