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对增强文化自信提出新的要求、作出新的部署。为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八名同学组成的“丹青曲韵赓文脉,循声觅俗续灯火”社会实践队以春节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山东省十六地市的特色习俗的文化内涵。17日,实践队展开对于临沂市的探索,一同去寻找散落在沂蒙大地上的遗珠——刺绣。
特点鲜明,自成一派
沂蒙刺绣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色彩艳丽,这与沂蒙人民豪放、热情的性格特点完美契合。为深入了解沂蒙刺绣的特点,实践队特地从网上查阅了与沂蒙刺绣相关的资料,以便了解到更多关于沂蒙刺绣的信息。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实践队了解到,在最初沂蒙刺绣兴起之时,物资匮乏,所用的各种颜色远不及现今丰富,所以大多采用了常见的色彩,在后来流传的过程当中,慢慢发展成了独属于沂蒙刺绣的一个典型特征。通过与其他种类刺绣成品进行比较,实践队发现沂蒙民间刺绣与我国四大明绣有着明显的差别。它既没有苏绣那样工艺精致、丝缕分明,也没有湘绣的明媚秀丽。如果把苏绣比作温柔可人的江南女子的话,沂蒙刺绣怕只能是豪迈的巾帼红颜了。为进一步了解沂蒙刺绣成品的具体特点,实践队特地采访到了几位生活在沂蒙大地上的同学,根据他们的回答,实践队发现沂蒙刺绣的另一个特点——用料严格。据同学介绍,沂蒙刺绣所选用的布料十分讲究,大多数选用上乘的棉、麻、丝缎等,这是为了确保制作的每一件产品都是上品,这也能够看出沂蒙刺绣在选材上的精细之处。
浅入深出,独具匠心
沂蒙刺绣工艺精巧,糅合多种针法技艺,有表现色彩层次的“掺针”、表现花蕊和叶瓣的“棚针”等。实践队联系到几位沂蒙妇女,向她们学习沂蒙刺绣。实践队在她们的指导下,学习了打籽绣绣法。首先,几位沂蒙妇女为实践队讲解“打籽”二字的含义。“打籽”的意思就是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绣一针,形成一粒“子”。上手将线抽出,下手移至棚面,将线拉住,把线在针上绕一圈,棚面上就呈现出一粒子,十分巧妙。沂蒙刺绣融合多种针法、绣法,针线细密、整齐均匀、疏密有致,这些特点的呈现离不开每一代传承人的匠工巧思。沂蒙刺绣制品,构图优美,虚实结合,达到“实有型,平有意”的程度。新时期沂蒙刺绣以传统刺绣针法融合现代审美观念,在写实的基础上更注重达意,富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心灵手巧的艺人们用不同的色彩、针法呈现绣品的多样性,在风格上凸显出区别于其他刺绣技艺的粗犷古朴的特点,暗含了齐鲁文化的内在韵味。沂蒙妇女用一针一线,在棚面上来回穿梭,最终绣出精美的门帘、绣衣、虎头鞋、香荷包等工艺制品,刺绣技艺在沂蒙妇女的手指间代代传承,以匠心倾注,留下传世佳作。在体验绣法技艺时,实践队成员深感传承手工技艺的不易,而几位沂蒙妇女则表示为了传承刺绣技艺,从年幼时便已走上了学习刺绣技艺之路。
推陈出新,重放光彩
随后,几位沂蒙妇女向实践队成员展出了数件沂蒙刺绣成品,实践队成员终于有机会与这门已有百年历史的技艺近距离交流。据说,沂蒙刺绣经历了起源、鼎盛、衰落到险些断层失传,到如今百花齐放,重放异彩,传承过程十分不易。数辈传承人秉承在继承中发展刺绣技艺,在发展中不断创新绣品的理念,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让沂蒙刺绣再次重放光彩的时代。沂蒙刺绣在现代传承的过程中有大胆的创新与突破,沂蒙妇女以刺绣的形式展现中国传统吉祥纹饰并将其大量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如服饰、箱包等日常用品当中。此外,沂蒙刺绣传承者一方面继续沿用传统的色彩,保持了色彩浓烈的特征;另一方面,考虑到日常用品的美观性,在配色做出了更加符合现代审美特征的调整。
沂蒙刺绣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不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了代表地域特色的文化标志,成为沂蒙人为其骄傲的文化特征。沂蒙刺绣的发展史也是沂蒙人民的发展史,体现了沂蒙劳动妇女的智慧,是沂蒙地区文化进步的缩影,不同时期的刺绣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被存放在展柜之中,古老却又年轻。沂蒙刺绣,既是古老刺绣技艺传承的体现,又是新时代刺绣制品重焕新生的表现,古今交织,成为沂蒙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切身体验沂蒙刺绣技法,深入探究沂蒙刺绣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感受一件件刺绣制品所带来的民间艺术气息。沂蒙刺绣是沂蒙地域的典型文化特征的代表,既是当地人粗放豪迈的性格的生动写照,也是数百年来沂蒙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今天,沂蒙刺绣可谓之沂蒙文化发展当中的一颗明珠,需要更多新一代的手工艺传承人去学习、品鉴、继承、创新发展。莫让沂蒙刺绣技艺再次走到濒临灭失的悬崖边,要让这传统技艺世代相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现中国民间传统刺绣文化的风采,增强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民俗文化的自信,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图为沂蒙刺绣成品“虎头鞋” 图源为百度网站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63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