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师范大学“沿黄生态共建”队12月28日电(通讯员 王腾菲)
曲阜师范大学“沿黄生态共建”团队成员实际走访黄河入海口、东营市黄河文化生态主题公园、黄河文化馆。充分了解东营市黄河治理与开发政策,挖掘与合理利用当地黄河文化资源,聚焦河流保护,推动黄河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推动沿黄生态治理发展与建设。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九曲黄河从巴颜喀拉山脉一路向东奔流万里,在东营汇入渤海,形成了黄河三角洲这片富饶的土地。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孕育形成了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主流文化——黄河文明。
山东东营有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湿地、人工湿地等5类14型,湿地总面积4580平方公里,湿地率41.58%,约占山东省的1/4,是全省湿地资源最丰富的地市。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河入海口两侧,总面积15.3万公顷是我国暖温带最广阔、保存最完整、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目前,东营市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0处、海洋特别保护区5处、森林公园5处、饮用水源保护区8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3处、湿地保护小区59处,形成了海陆兼顾的完备的湿地保护框架体系。
山东省东营市,是一座年轻且有活力的城市,不只因为胜利油田而闻名,他也是黄河的入海口,依靠渤海湾生存发展、1983年建市初,东营就把城市建设定位为“湿地之城,生态之城”。以生态立市,已经刻在每一位东营市民心中,保护黄河,就是保卫东营、发展东营。
为聚焦河流保护,推动生态建设,12月28日,曲阜师范大学“沿黄生态共建”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到达山东省东营市,开展综合调研实践活动。
“沿黄生态共建”社会实践团队分为三组,第一站到达黄河入海口保护区,滔滔黄河,泱泱湿地,驱车在东三路上,道路两侧湿地连绵不绝。 “在咱这种树真不容易,你看这都是成片的盐碱地,很久之前这里都是光秃秃的”入海口保护区的工作人员跟队员分享。“年年种树不见树,电线杆子比树多”,很难想象,东营市之前的绰号是“北大荒”,因土壤含盐量达17‰以上,这里一度被列为绿化的“禁区”。黄河三角洲大部分地区由河流冲击而成,陆地年龄小,植被少,土壤中次生盐渍化十分严重,水分释放慢,渗透系数低,不适合常规植物的生长,新栽培植物成活率本低,盐碱化成为这里植物的“死亡杀手”。面对盐碱地绿化这一世界性难题,东营市从苗木选择、改善土壤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还成立了滨海盐碱地园林科研所,持续开展盐碱地绿化科技攻关。东营造林难,不仅难在技术上,更难在资金上。成本高,收益慢,战线长,成为了“老大难”问题。为破解绿化资金不足难题,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市民投资投劳,将生态建设与经济收入有机结合起来,使植树造林成为群众致富的有效途径,探索出了协同共建、企业参与、群众投标等多种融资渠道,形成上下一体的命运共同体。从“一棵树”到如今“满城绿”,如今的成果是几十代东营人民的不懈努力。截至目前,全市城市绿化植物已由建市初期的10余种增加到556。 在2021年,东营市“绿满黄河口·美丽新东营”国土绿化行动圆满收官,全市累计完成造林21.7万亩。山东东营书写盐碱地上的绿色奇迹!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东营市的黄河三角洲的变化让队员印象深刻,队员们充分认识到生态绿化在黄河流域中的重要作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是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昔日盐碱滩,如今绿洲城。一座闪耀新星,宜居绿城,正在升起。创建生态城市,我们都在路上!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447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