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应国家保护非遗文化的号召,体验非遗传承文化的魅力。为了深入了解高密扑灰年画,我作为曲阜师范大学“萤火微光实践队”的一员于12月23号来到了山东省潍坊市高密市,在当地手工艺人的讲解下,切实了解到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过程,学习制作高密扑灰年画,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
聚焦扑灰年画,了解非遗历史
通过查阅资料我得知,高密扑灰年画起源于明朝初期。据说它的始创者是高密北乡公婆庙村的一户王姓人家。这家人从外地迁徙而来,迫于生计,便临摹一些张贴画和庙宇壁画摆摊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艺,又不断探索,把随处可得的柳树枝烧成炭棒当画笔,把咸菜疙瘩刻成印章、印花模具。自此,带着农村土味,带着农民的传统习俗,带着民间艺术的瑰丽风彩的高密扑灰年画诞生了。
“扑抹”是基础,“手绘”是关键
我从当地手工艺人的口中了解到,扑灰年画制作是根据制作者所构思的题材内容,打好腹稿后,先用柳枝烧制成的炭条勾出轮廓,即粉稿,然后扑抹在另外的白纸上,就叫作“扑抹”,这是扑灰年画的第一道工序。制作扑灰年画的第二道程序是“手绘”。“手绘”复杂得多,主要包括“大刷狂涂”、“细心巧画”、“描子勾拉”、“粉脸”、“涮手”、“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磕咸菜花”、“描金”、“涂明油”等步骤。我在当地手工艺人的指导下也动手尝试了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体会到了当地手工艺人制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
制作受限,传承不易
我有幸见到了高密扑灰年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吕臻立老师,在吕臻立老师的介绍下,我了解到,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特点使其无法脱离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由此造成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产量有限的特点,这样扑灰年画便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扑灰年画技艺在高密地区的传承已是后继无人。对于高密扑灰年画传承的不易我深感痛惜,但我仍认为高密扑灰年画作为一个独特的年画品种,反映了社会文化和风土人情,保存了中国民间绘画的传统技能,有必要对之进行抢救和挖掘。
在本次实践调研中,我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了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历史,也学习了高密扑灰年画的制作过程,高密扑灰年画以色代墨,着色浓重,色彩艳丽,形象追求动感,结条豪放流畅,人物面部造型多胖耳大腮,但在丰满圆润中不失隽秀感,深受民间喜爱。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374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