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蔬菜采销忙 增收致富有新方
中国青年网日照12月21日电(通讯员 马晨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要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进一步助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曲阜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隐入尘烟”实践队于12月15日走进寿光市孙家集街道三元朱村进行寒假调研活动,学习其蔬菜大棚种植技术,探究三元朱村的农业科技与经济社会建设。
走进村民委员会,了解大棚现阶段
12月15日下午,实践队员们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到了三元朱村的村委会办公室,工作人员热情招待了实践队员。在与工作人员的交谈中,实践队员们主要从本村蔬菜大棚的发展历程、技术重点以及农民培训等方面了解了该村冬暖式蔬菜大棚基本情况。工作人员告诉实践队员们:“1988年,党支部书记王乐义带领村干部发明出不需加温的冬暖式蔬菜大棚,种植出了第一批黄瓜,到现在我们村的蔬菜大棚已经发展了35年了,目前我村正在尝试形成以冬暖式大棚为主要生产平台、以农民家庭为投资及生产经营主体的最佳经营组合。“
图为工组人员向实践队员介绍基本情况。中青网通讯员 贾志浩 摄
蔬菜大棚创高收,农民生活不用愁
为了能够直观了解三元朱村蔬菜大棚的情况,实践队员们走进种植户孙先生的大棚,映入眼帘的是满园翠绿的萝卜,生机勃勃。孙先生告诉队员们,自己是从2007年开始和村里人一起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生产,当时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2座塑料大棚,主要种植白菜、萝卜、辣椒、韭菜等大路菜,镇政府和村子还开通各种渠道带领村民们一起系统地学习营养土配制、浇灌、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让大家能够科学种植。在走访的最后,孙先生这样说到,“连片的大棚让我们这些村民坐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现在我们准备与镇上蔬菜店建立长期供给新鲜蔬菜关系,以后光种植蔬菜的年净收入就可达到3万余元,钱包越来越鼓了,干活也越来越有干劲,我们都为自己是一个寿光人而感到骄傲。“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蔬菜大棚。中青网通讯员 刘晗悦 摄
从“土棚种植”到如今的互联网智慧农业大棚,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在助力乡村振兴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培训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了给村民提供更加便利的技术指导,镇政府联合三元朱村于去年开设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指导中心,并且聘请农业专家为村民开展免费讲座。除此之外,村委会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比如最新的“智能水肥一体机”,农民利用手机APP,就能随时看到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还可以利用手机遥控卷帘、放风、灌溉施肥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滴管技术的引进既省力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这种更加科学合理的灌溉方式有利于加快农作物生长的速度。村党支部书记王书记说到:“种菜就要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要相信科学,先把菜种子选好,再学着自己看资料,要研究如何施肥,如何间苗,如何栽培,蔬菜上的寄生虫如何防治,这些都是一门门学问。”
在自身迅速发展的同时,三元朱村还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优势,增强示范带动作用,带领附近愿意搞大棚蔬菜种植的其他村的村民共同致富。据王书记回忆,大棚蔬菜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就是为了多挣点钱,吃饱肚子,摆脱生产力低下,冬天只能吃萝卜、白菜等度日,农民生活无法保障的困境,没想到后来能有这么大的天地,到如今,三元朱村因冬暖式蔬菜大棚而闻名全市,村子里的农民也因蔬菜而致富,大家便想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好帮手,加快蔬菜产业转型升级,种好菜、广卖菜,打响三元朱村自己的蔬菜品牌,让冬暖式蔬菜大棚惠及更多的农民。
虽然三元朱村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设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一些技术应用和智慧项目处于试运营或构思设计阶段,同时冬暖式大棚生产技术条件下的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高,管理环节多,难以量化,冬暖式大棚生产不宜于工厂化管理,导致这些年许多政府直接投资或企业资本下乡所建设的蔬菜产业园区几无成功,王书记表示,未来三元朱村会继续探索,突破当下局限,继续领跑中国蔬菜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316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