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背景
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创建是江西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江西作为一个山多地少的省份,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山区资源及其丰富。此外,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山区革命老区进行了严重摧残,加上这些地方交通不便,经济和文化相对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
1957年冬,江西省委、省人委根据江西的现状,在全省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建起了100多个农林牧副渔综合垦殖场。针对工人农民文化技术水平低,垦殖场陆续办起了技术学校,因此生产也不断上升。毛泽东同志认为“这个办法好。”在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下,江西办劳动大学的决议提上了日程。
(二)理论基础
马列主义教育思想为江西共大的创办奠定了理论基础。1927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先后建立了苏区、抗日民主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这些革命根据地都远离城市,交通不便,技术落后,反映出的便是文盲、半文盲现象普遍,文化水平及其低下。这不仅直接影响了群众政治觉悟和阶级觉悟的启发,还间接导致了根据地革命干部极度缺乏。为此,苏维埃政府教育人民委员部在第一号训令《目前的教育任务》中就明令“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由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并积极探索中国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下,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经验结合了起来。
(三)实践基础
广大的革命根据地,在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了代表人民利益的民主政权。为巩固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教育呈现多样化发展。其中,为凸显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各革命根据地把劳动教育贯穿到了教学中,把生产劳动列入教学计划,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群众生活紧密结合了起来。众多根据地的教学实践为江西共大的创办积累了丰富的实践基础。
1958年6月9日,省委、省人民政府做出《关于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的决定》,提出以原江西省南昌林校和各综合垦殖场为基础创办江西省劳动大学总校和分校,实行勤工俭学、半工半读、学习与劳动相结合、政治与业务相结合的“又红又专”的办学方针。至1958年8月1日,共大总校和井冈山、大茅山、油山、黄岗山、云山、南城、高安等30所分校同时举行了开学典礼,共有学生11000余人。6月16日,江西省劳动大学改名为“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简称共大)。
共大办学密切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除总校设在南昌市郊区外,多数分校办在山区,实行省、专、县分级办学,即省办总校、以办大专、本科为主;省属和专属分校办中专,个别专业办大专;县属分校办初技,个别专业办中专,形成了全省高、中、初多层次的农业教育网。至1961年,共大有总校一所,分校100余所,学生5万人之多。
江西共大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在改革农村教育结构、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的一项突破性成就,并被载入教育史册,它的办学经验,对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尤其是为发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农村教育提供了众多参考与借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768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