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云雾藏起来天上星,那就让地上的灯火代替。一个空白的本子加一支描绘乡村的笔,装进青春的行囊,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不辜负夏天的浪漫事情。以“启航探寻角尾乡,仰首追寻振兴梦”为主题的三下乡实践活动,不仅仅让我们有机会一起奔向角尾乡,走进角尾乡观察,看海天一色,走特色乡道,品淳朴风情,悟振兴之理,也让我们感受到美食满满、嗨皮的暖心伙伴氛围。
伴随着渐浓的夏意,感受着炽热的阳光,历经台风的洗礼后,在2022年7月4日开启了下乡的旅程。一辆普通的中巴,承载着19个人的满腔热血,一路开往角尾乡放坡村。吹温热的风,赏沿途的景,可以看到从市—县—乡镇的道路建设风貌。汽车缓缓驶入放坡村,独具特色的街景,一群老人躺在渔网床上谈笑风生的人文风情,怀揣着激动的心情,中国大陆最南端,我们来了!
在这段三下乡的过程里,我收获到了:
一、团队的作用
下乡的初始阶段,我们调研组的开会密度较高,会议持续性较长,且工作效率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宣传组和后勤组的工作开展带来一定程度上的被动性和延迟性。但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怨言,进行内部调整,配合着我们的工作。
原本我以为各组只负责各组的工作内容,但其实并不然,每组的工作是有连接性的,后勤组每天都需要去市场购买物资,看到的是早晨放坡村的市井情景;宣传组也会有外出采景的活动,用镜头探索放坡村的“秘密”。他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不同角度下收获的资源信息,也为我们的调研工作开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选择。在后续下乡的阶段,三个组虽各司其职,但我们是一个具有共同目标的团队,相互之间理解与包容,互相配合与协调工作,促使我们的下乡活动顺利完成。时间不长,但使我真正地感受到团队凝聚力的力量以及重要性,只有认同,才能认为这是“我们”的事。
二、能力的提升
就我自己来说,作为调研组成员,比较深刻能感受到整个下乡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机遇与挑战的冲击下,乘风破浪顺利完成下乡,我们坚信:已经很南了,不会再“难”了。
刚开始下乡时,我们组对于调研的主题方向不明确,整体没有形成一致清晰明确的思路,同时根据当地交通出行以及疫情管控的实际情况,原有的调研行程安排计划实地进行的难度很大,也需要做出适宜的调整。这也是我们在调研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之一。熬“最长”的夜,想“数不尽”的方案。经过几轮头脑风暴之后,就锁定围绕放坡村为调研重点后,又遇到了新的困难点:一是如何设计主线与支线活动;二是每天的调研成果在推文上怎么呈现出来;三是作为大学生群体如何创新设计思维推动乡村振兴。在我看来,这三个是下乡调研全过程最难解决的重难点了。最开始的阶段,我还是处于很迷茫的状态,对工作认知有欠缺,所呈现的效果不太好,在推动工作进程上比较僵化。调整过后,就开始找到适应模式。
我帮助完成了调研组的方案,在下乡的过程中也主要是负责前期资料调查;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访谈提纲的编制等工作。这些工作关系到下乡队友的最基本问题,是下乡活动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文献分析工作的重要性使我在工作的过程中力求做到认真细致,对于一些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也积极地去寻求解决方法,为队伍提供新的思考方式。过滤前期互联网上收集到的信息,在此基础上,依据自己想取得的资料,列出想要访谈的问题,这项工作看似很简单,实则也不易。刚开始观点输出不是很到位,后续熟悉整个流程后,使我学习到了要保持好奇心的积极心态去驱动产生我的提问,同时要注意与对方的互动性。
身为一名调研人,不单单只是通过线上资料查询去了解当地的乡村振兴的发展,更要从当地不同的群体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当地的乡村振兴落实推进成效如何,他们为此做出的奉献与收获是达到怎样的效果呢。在每天的调研活动,都能得到很多信息,我特别是能够理解到“以偏概全”这个词。在这“在背后默默勤劳”的八天里,我遇到了实际情况与方案有所出入的情况,尤其是在沟通方面,在下乡过程中我学到了很多技巧,运用效果不太明显。在第一次与当地小贩进行沟通时,一上来提出的问题太过于直接,与对方没有建立起信任感,整个对话过程持续时间很短,也没有得到太多有利的信息点。在第二次沟通时,就有了不同的效果展示,抓住客流量少的时机,在对方给予回答后,自己也要及时有效的提出回复。更多的是在访谈过程中领悟到,要有意识地清楚自己是参与者。
三、树立回报社会意识
就我自身而言,若没有这一次下乡的契机所在,平时也没有过多的去关注乡村发展的详情内容。在前期资料的准备工作中,我先是从旅客的角度入手,探索“南极村”概念下的旅游开发资源,以及其他旅客对于当地的旅游业的评价。然后逐渐深入了解“乡村振兴”、“三农政策”等,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政策解读,资本与产业下乡实践探索,同类型乡村振兴的成功实践案例,乡村基层治理与乡风文明,特色产业营销与新媒体传播等理论知识,辅助理解放坡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规划。
每个人的视觉关注点都不同,各自以第一视角去发现村容村貌、产业建设等细节点,实现价值驱动,为团队发掘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在走村的过程中,有一个地方让我印象很深刻——阿Sir咖啡屋,它是集基层矛盾调解中心、游客网红打卡点、文化产业生活馆、新媒介宣传阵地、社会治理示范点为一体的多功能服务综合体。这里还售卖文创产品和特色饮料,同时也是人才驿站接待访客的窗口。谁能想到一个小小的咖啡店,竟可以有那么多的宝藏用途。我感到很惊讶,乡村基层治理可以变得有深度有情怀有温度。
在乡村与“返乡青年”的双向奔赴下,愈发可以看到青年创业带动就业的趋势倾向,由个体带动群体。通过对话萍子姐姐和渔人小志,了解到他们的创业经历,不同的发展路径,归于同一个乡村。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新时代“返乡宝藏青年”,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把“世界”带进乡村;化热爱为激情,助乡村走出“瓶颈”。用行动担好青年责任,实现自我价值,青年群体变得更酷,更有力量。
四、感悟实践意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下乡活动促使我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只有走进乡村,才能切实了解乡村。例如常提及的中国大陆最南端“南极村”,但它在地图上是没有具体的标识,通过走访才发现它其实是一个概念村,将湛江市徐闻县角尾乡的放坡村、北插辽村以及新仔村三个村统称为南极村。
一场短暂的民宿交流过程,除了了解民宿从创建到起步发展的艰难过程经历外,他们这第一批创业者在面临当地的资源不突出、专业人才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重重困难下,有过欢乐,有过泪水,但不放弃,依旧保持着心中的信仰,脚下有力量,坚持做自己热爱且终身难忘的事,用自身行动诠释了“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理念,我被他们坚持不懈精神所撼动,这堂实践课受益匪浅。
五、收获友谊
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年级、专业、部门,相互之间在此前不太熟识,有缘相聚于此,结识一群优秀积极的小伙伴,一起完成一场有趣的下乡经历。以我的宿舍为例,具有调研、宣传、后勤三个组别的成员,下乡期间由于大家各自的工作调性不同,作息时间也有所不同,但我们相处融洽,慢慢磨合,相互理解与包容,发挥了互助互爱的精神,也在下乡结束后依旧保持着良好的联系,收获了一段可贵的友谊。
虽然每天都走了很多路,大家也没有放弃,一起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天天都像在翻拍《老友记》。我学到了许多知识,也认识许多人,大家的表现对我而言有着巨大的学习价值。在此次调研中,我也看到了我的不足之处,下一个夏天,要再勇敢一点。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479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