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我迪迦在东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辽宁省抚顺市的西露天矿。为了响应国家“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实践团队围绕“探寻新时代东北工业战略发展及转型”的主题展开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在本次活动中,实践队员通过在西露天矿的参观和采访,了解了当地矿业如今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困境。
抚顺因煤而建,因煤而兴。但长期以来,高强度的煤炭开采致使资源趋于短缺,造成地质灾害隐患,严重制约城市发展。为此团队成员来到了曾经的亚洲第一大露天煤矿,被称为“煤都之眼”的西露天矿,调查抚顺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西露天矿矿坑东西长6.6公里,南北宽2公里,总面积为13.2平方公里,相当于半个澳门,开采垂直深度388米,坑底是中国大陆的最低点,曾经年开采量达1830万吨的峰值。现有在岗员工7268人,年生产原煤252万吨,富矿供应能力500万吨。通过长期的综合治理,它如今也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此次调研主要围绕三个方面进行,包括了解西露天矿如今的开采技术建设情况,生态治理状况和第三产业开发情况。团队找到了西露天矿的负责人以及当地的工人,向他们询问调查了一些相关问题。
共同实地调研,与一线工人面对面交流
队员们来到矿坑附近,现场观看了正在作业的一些作业车,还有附近正在忙碌的工人。“目前西露天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采装为3、4、8、10M3电铲,运输用85、150吨直流准轨电机车和32、42、108吨采矿大汽车。历经7次重大技术改造。”工人们向队员介绍道。队员们从负责人口中了解到关于煤矿企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煤矿企业技术人才严重不足,现有的技术人员绝大多数在40岁以上,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因技术力量不足带来的严重问题会进一步显现。第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监管工作有待加强。
负责人对我们说:“由于过去几百年不断地开采煤矿,导致了西露天矿周边地区的地质坍塌,造成滑坡等地质灾害。在保证矿坑安全、稳定的基础上,首先要对矿坑进行回填,将矿坑底部回填土方,局部高段边坡减重,以防止滑坡等地质灾害。与此同时加大新、老区自然防火等治理工作。”近几年,西露天矿不断在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复垦绿化、生态恢复的措施。目前,整个矿坑生态恢复治理面积140多万平,达到矿坑面积的1/5。将西露天矿从城市的“黑洞”变为“绿肺”。队员看着目前西露天矿的自然风光,很难想象它之前满目疮痍的景象。昔日的尘土飞扬慢慢向绿意盎然、蓬勃生机的景象转变,周围还有正在工作的大型作业车,让队员们不禁感叹环境变化的来之不易。
多种产业相结合,共创可持续发展未来
在2019年西露天矿宣布闭矿,从抚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整体战略来考虑,要将西露天矿综合治理与产业发展相结合,以实现抚顺全面振兴的目标。出台西露天矿治理开发行动计划,按照“产业 生态 民生”的思路推进项目实施,以此作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突破口。现西露天矿已慢慢开展第三产业转型,为与旅游业相结合,目前开设有煤矿博物馆,煤矿观景台等。负责人对团队说道:“如今,西露天矿是辽宁省第一批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工业旅游项目之一,已成抚顺的旅游胜地,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到此旅游参观,慢慢带动了抚顺的经济发展。”这里设有博物馆和景观台,队员们在景观台参观了西露天矿作业的过程以及周边的美好风光。最后,社会实践团队来到了煤矿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里面陈列着各种精美的琥珀和煤乌金墨玉,展示了抚顺煤矿业发展的全过程,博物馆向队员们诉说着煤矿业的历史,展示了这一路走来的艰辛,在调研的同时实现了对一段历史的重温和追想……
通过此次对西露天矿的调研,队员们感悟颇深,团队了解到抚顺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老龄化严重,政府应结合本地特色,发展当地旅游业带动本地的经济发展,使抚顺实现战略转型,发展更多特色产业,带动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煤矿企业,要加强煤矿技术人才的培养,改善煤矿生产环境,监督煤矿监管关系。东北地区的工业发展要向长久考虑,不仅要实现自身的能力的提升、设备的完善,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第三方产业的发展,慢慢推动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此次调研活动使队员们更加了解了走向新生的东北,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同探讨思考东北地区经济的发展。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9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