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氏香包,针线里氤氲文化余香
徐州7月28日电(通讯员 曹芷萌)徐州7月22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彼时荣光”实践团队奔赴徐州,了解香包一路的文化传承。在汉代时徐州香包的工艺就已经出现了,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包工艺。亲临实地感受徐州香包文化,通过与制作人的访谈,仿佛见证了香包文化传承的艰难之路。
一针一线,幽香拂面
徐州香包第一代创始人是曹玉久,是清末有名的中医,他和夫人在1914年首次将驱虫防病的草药缝入香包,由此曹氏香包出世;第二代创始人是他们的女儿曹凤英,继承上一代人的遗志将香包继续发扬下去,现在传到第三代“井秋红”手中,井秋红在原有基础上对形状、颜色、意蕴主题进行创新改革,使其更符合当今的审美和需求,让更多手艺人得以接触曹氏香包并尽自己的一份力使之传承下去。
一进工作室内,空气中便氤氲着淡淡的药草香。多位手工业者坐在桌边静静的刺绣,眼睛是不自觉的向她们靠拢,灵巧的双手下,五颜六色的丝线,加上些简单的图案,在手中花针的勾织下,慢慢的就变成了鲜艳的花朵、栩栩如生的飞鸟鱼虫,最终成了一个个精美的工艺品。
参观完曹氏香包的工作室,会发现徐州香包是与想象中古朴形象大不相同,每一个香包都很小巧精致,“万事顺梨”,“好事生花柿柿如意”这些与当代年轻人的网络谐音梗密切相关,“熊猫香墩墩”可以说是蹭了网红冰墩墩的热度,形象都很可爱有趣,很受现代年轻人的欢迎。
与时俱进,寓意深远
在观赏之余,与现场制作香包的老师攀谈,对香包文化的相关知识又加深了印象。如曹氏香包的起源与发展到如今的第三代传承,还有香包经典图案的寓意,再如接触香包工艺的契机与坚持下来的,手艺者们为大家解答了很多的疑惑,在看老师的刺绣作品时,你会撞见各种针绣技法融合的美:苏绣的线条精准、柔和灵动、蜀绣的浑厚圆润、立体生动……细拂之时,指尖若传来轻拨琴弦的触感,着实体会到“慢工出细活”的精致,叫人越看越心动。
众多摆放的玲珑有致的香包,其中最惹人注目的是防疫香包,在这三年中大家最关注的无非是疫情。国医大师王琦院士也根据新冠防疫的特点给出了防疫香包的处方,小小的香包可能不能直接治疗预防新冠疫情,但确实可以提高免疫力,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在民间也一直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说法。香包内填充的中草药成分,也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与时俱进。
曹氏香包在徐州部分景点上有开设店铺,它的人流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旅游景点的受欢迎程度。在旅游淡季,尤其是疫情期间,旅游业的发展缓滞,香包店更是门可罗雀。在此情境下,让传承人继续坚持下来的是心中的热爱与文化传承的初心。
根据了解曹氏香包目前自主有意识的去培养传承人,去继承曹氏香包的技艺与技巧,去传承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后继无人的困境。文化宣传也与时代相接轨,手艺品不再是被动的等着被挑选的一方,而是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向大家宣传,将自己推广出去,呆在工作室里就有订单,变成了主动的一方。
一份坚守,让曹氏香包“香”飘海外
曹氏香包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个手艺者们的坚守,不光是香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共同记忆。一针一线,缝进香包的更蕴含着耐心、细心、爱心,创始人的苦心孤诣,为香包注入了日新月异的时代精神工匠精神。每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着同样的责任。我们作为中国的新一代,就应该多多了解深厚的民族文化。心怀理想,并为之践行;胸怀天下,并为之贡献。国家级非物质物化遗产的名称在一定程度上是它们的一个良好的招牌,会有人因为一种猎奇心态前来,在市场上发挥一定的作用。中国青年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进行文化创新,立足于国内,发扬与世界。(通讯员 曹芷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75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