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远定是联结东南大学与团二大的关键人物,作为我们东大的校友,在推动团二大于梅庵的召开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实践团队离开襄阳后就前往谢远定的故乡枣阳市。
8月1号,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5周年之际,寻迹梅庵实践团成员乘坐绿皮火车前往湖北省重点革命苏区县(市)枣阳市。拥挤闷热的车厢里成员们热情不减,一上路记录沿途风景,感受当地人文风景,期待着即将要去探访的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
抵达枣阳市后,实践团稍作休整便马不停蹄地赶往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枣阳革命烈士陵园是为纪念在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枣阳籍的革命烈士而建,由纪念碑、革命纪念馆组成。不等进入陵园,实践团的成员们早已看到了那高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直入云天,两旁是苍翠挺拔,四季常青的松柏树,周围是郁郁葱葱的草地。整个烈士陵园显得格外庄严而祥和。纪念碑碑身高23.5米,正面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为人民解放事业牺牲在枣阳的先烈永垂不朽!”背面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徐向前元帅的题词:“缅怀先烈,教育后人”,底层碑座的正面是“枣阳革命斗争概略”,背面是中共地下党人杨秀阡、余益庵领导的“蔡阳铺暴动”浮雕,南面是程克绳领导指挥的“枣西秋收起义”浮雕,北面是徐向前、李先念领导指挥的闻名全国的“四井岗战斗”浮雕。先烈们不怕牺牲奋勇抗战的画面带给我们内心的激动和灵魂的震撼。他们大都还很年轻,就这样为了鄂西北地区的革命英勇献身,奋战杀敌,他们的功绩比他们的岁月还多。我们所面对的不仅仅仅是一块纪念碑,而且是一个个巨大的灵魂。
革命烈士纪念馆建筑面积528 平方米,上下两层高12米,系仿古建筑,红墙绿瓦,龙嘴凤尾,飞檐走兽,气势恢宏。馆内保存有各种纪念物品,记载着先辈的英勇事迹,也有浮雕展现战士们的英姿,同时还原了革命家召开重大会议,决定革命事业前途的场景。实践团在馆内仔细考察,学习先辈事迹,在此过程中发现了更多有关谢远定同志的历史资料,极大地扩充和丰富了先前的历史调研成果。下午的时间在充实的考察拍摄中显得尤为短暂,直到闭馆时间成员们仍意犹未尽。
8月2号上午,实践团早早地携带无人机等拍摄设备再次来到枣阳市革命烈士陵园,使用空中视角俯瞰整个烈士陵园。高大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巍然屹立在陵园中央,碑身正面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大字金光闪闪,周围象征着坚韧不拔的松柏,它们像钢铁巨人一般守护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不远处就是如今快速发展的枣阳城区。现代与旧时的交相辉映不禁让我们感叹正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历经数次革命战争献出满腔热血和宝贵生命,枣阳军民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最终才能换取如今中国人民的和平生活,换取祖国的繁荣强大。
在两天的探寻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不仅拍摄了大量相关素材,还在纪念馆内学习到了许多先前没有收集到的史料。1922年11月谢远定在南高师(后改为东南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期间,他以极大的革命热情,组织“襄郡旅宁学友会”,创办《襄军》季刊,还特意撰写《致襄郡小友们的一封信》召唤“有血性的青年,到民间去,开展改造社会的道路”。1923年,他作为南京代表筹划并参加了团二大。
团二大后,谢远定于南高师毕业,并前往武汉开展学运和建党工作,培养和吸收了一批青年学生入团、入党,建立了鄂北第一个“党团特支”,并担任特支书记,为鄂北大革命做了不少奠基工作。
1926年5月,谢被派往广州参加北伐,先后任铁四军十二师政治部秘书长和宣传部长。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留汉担任国民党特别市党部宣传部秘书,主编《江声周刊》,宣传经孙中山重新解释过的三民主义。1927年,汪精卫在武汉叛变后,谢重返鄂北,任中共随县县委书记,当年九月,组织发动了以吴山为中心的“秋收暴动”,建立了拥有一千余人的随县工农自卫军。1928年元月,谢任鄂北特委宣传部长,在国民党重兵进剿鄂北根据地的险恶环境中,置个人安危于度外,为“人间何时歌大同”而坚持“倦鸟奋飞向西东”。
1928年10月,谢到武汉找省委汇报工作,不幸在汉口甲子旅社澡堂被捕,就义于汉口大智门东站附近。这位为共产主义事业拼搏,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献身的烈士,壮烈牺牲时还不到30岁。
——竞智学校(谢远定所读中学)百年志 2017年9月修编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59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